首页 > 新闻 > 国际 >

商品 “内增高” 套路深:3 元糖水藏玄机,消费者知情权遭暗袭​

发布时间:2025-08-16 10:23:51来源:
近日,这样一段消费者吐槽餐具 “内增高” 的视频引发热议。对此,相关餐厅工作人员回应称,糖水的售价只有 3 元,(底那么厚) 是为了装饰好看。
《法治日报》记者近日调查发现,为餐具或包装加装 “内增高” 做法并非个例,一些餐厅通过使用加厚、垫高的餐具,让餐品看起来分量更足;部分商家通过在商品包装盒内加垫硬纸壳、增加商品内层包装面积等方式,让商品看起来更 “高大上”。
受访专家指出,这种行为本质上是利用视觉误差误导消费者,会使其对商品实际分量产生错误判断,涉嫌违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侵害了消费者的知情权与选择权。此类行为不仅破坏了市场公平竞争秩序,还可能引发消费者对商家的信任危机。若任其发展,会助长行业乱象,亟待加以规范。
除了餐具之外,一些商品的内包装也同样出现了 “内增高” 现象。记者购买了几款受到消费者集中吐槽的商品,发现这些商品加装 “内增高” 的方式可谓各显 “神通”。
某品牌旗下的桶装薯片和袋装薯条情况类似,都是直接在商品内包装设计上进行加宽处理,盛放薯片的塑料盒前后都加装了约半个指节宽的塑料条。以薯片作为测量标准,记者发现,如果去掉前后两端的塑料条,一桶薯片能多放大约 18 片薯片;而薯条盒的边缘则设置了一圈成年人小指宽的塑料边框,这一设计让内包装盒的长度从 12 厘米左右增加到 14 厘米左右,宽度从 5 厘米左右增加到 7 厘米左右,大了整整一圈。
涉嫌侵犯知情权选择权
记者注意到,在甜品餐具 “内增高” 风波之后,涉事餐厅在第三方平台的团购套餐中为甜品标明了 90 克的商品克重。一些存在 “内增高” 的商品,也在包装上标明了商品净含量。标明净含量就可以在外包装上随意 “加码” 吗?
在受访专家看来,标注净含量的确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被认定为欺诈或误导的风险,但并不能完全避免纠纷。
中国法学会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研究会副秘书长陈音江分析,有时消费者对商家标注的商品净含量并不一定有具体概念,如果通过商品包装表现出来的分量明显超出其实际净含量,就可能让消费者产生错误认识,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商家标注了真实净含量,仍然可能对消费者造成误导。
“这类行为实际上已经涉嫌侵犯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陈音江指出,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明确规定,消费者享有知悉其购买、使用的商品或者接受的服务的真实情况的权利,为餐具或包装加装 “内增高” 的行为让消费者产生了错误认识,涉嫌侵犯消费者知情权和选择权。
“包装的‘误导性’具有一定主观性,现有国标对包装‘功能性’与‘欺骗性’的界定不够细化,这导致执法尺度不一,而部分商家会以‘工艺需要’等原因辩解,抽检覆盖又难以全面触达中小商家及电商平台,为监管带来难度。” 北京德和衡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马丽红律师解释,多数涉案商品单价较低,消费者因时间成本不愿深究,还有部分消费者缺乏证据意识,难以举证商家故意误导。
马丽红认为,规范此类行为需要构建 “法律完善、监管强化、行业自律、消费共治” 的体系。法律层面上,修订相关法规,明确禁止性情形,细化欺诈认定标准;监管层面上,加大抽检频次,重点监测易出现问题的品类,建立 “包装合规负面清单”,对多次违法商家实施信用惩戒;行业协会可制定包装设计自律标准,引导企业采用 “透明化包装”“净含量可视化标注”;同时,加强消费者教育,简化维权流程,推动全国及各地 12315 平台与电商平台数据互通,实现投诉快速处理。
“最佳做法是‘合规标注 + 合理设计 + 透明告知’,这样才能最大限度避免争议。” 马丽红说,如果包装被认定为 “过度包装” 或 “误导性设计”,可能被行业主管部门要求整改。“毕竟,消费者购买的是容器里的商品,而不是容器本身。”
(责编: admin1)

版权声明:网站作为信息内容发布平台,不代表本网站立场,不承担任何经济和法律责任。文章内容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