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辉超市半年闭店227家:转型阵痛下的“断腕求生”
闭店潮:从“扩张”到“瘦身”的生存抉择
财报显示,永辉上半年关闭的227家门店中,186家集中在第二季度,主要因经营亏损、合同到期及股权转让等原因终止运营,预计损失8.27亿元。这一数字远超去年全年232家的闭店规模,且半年净减少门店数(223家)已接近2024年全年净减少量(225家)。截至6月30日,永辉已开业门店降至552家,较2024年底减少29%,若按当前节奏推进,年底门店数或跌破500家。
“闭店是战略收缩,更是资源优化。”永辉财务总监吴凯之在业绩说明会上坦言。公司自2024年5月启动“学习胖东来”调改计划,计划在2025年9月30日前完成200家门店调改,2026年实现全部门店升级。截至8月21日,调改门店已增至162家,但调改期歇业与闭店导致的收入缺口,短期内难以通过单店效率提升弥补。
转型深水区:供应链重构与组织变革双管齐下
闭店潮背后,是永辉对供应链和运营模式的彻底重构。2024年9月,名创优品以62.7亿元收购永辉29.4%股份,成为第一大股东,其创始人叶国富出任改革领导小组组长,推动“去KA立CA”战略(淘汰传统大供应商,建立直连工厂的供应链)。今年上半年,永辉完成2860家标品供应商裸采合同签订,生鲜源头采购比例提升至60%,熟食加工板块自营销售额占比从40.2%跃升至78.1%。
组织层面,永辉引入沃尔玛山姆、盒马等企业高管,重建供应链团队,并设立首席商品官职位。6月25日,原副总裁曾凤荣离职,佘咸平接任并主导自有品牌开发——永辉计划年内推出60款新品,孵化10款销售额超1亿元的超级单品,未来3-5年将自有品牌占比提升至40%。
线上突围:到家业务成“止血”关键
在门店收缩的同时,永辉加速布局线上渠道。上半年,其线上业务收入达54.9亿元,虽同比下降29.97%,但占营收比例提升至18.33%,且同比减亏3475万元。“永辉线上超市”自营到家业务及第三方门店覆盖率已达90%,99家调改门店开通线上服务,形成“到店+到家”双轮驱动。
“线上是转型的突破口。”叶国富在供应商大会上强调。通过与京东到家、美团等平台合作,永辉试图弥补线下流量流失的缺口,但线上毛利率低于线下、履约成本高企等问题仍待解决。
行业镜像:传统商超的“生死时速”
永辉的困境并非孤例。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数据,2024年中国超市行业整体营收同比下降5.2%,闭店率攀升至12%。沃尔玛、大润发等巨头亦在收缩战线,而盒马、Costco等新势力则通过会员制、数字化等模式抢占市场。
“永辉的转型具有标杆意义。”零售专家李明指出,“关闭低效门店、重构供应链、发力线上,这三步棋符合行业趋势,但调改成本高、周期长,能否熬过阵痛期仍是未知数。”
未来展望:2026年或见分晓
按照规划,永辉将在2026年完成全部门店调改,并实现销售回升。吴凯之透露,随着调改店占比提升,下半年销售有望同比增长,但全年营收仍可能低于2024年水平。
“转型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永辉董事长张轩松在内部信中写道。从“胖东来模式”的本土化改造,到名创优品供应链的赋能,再到线上业务的破局,这家24岁的零售巨头正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在行业寒冬中寻找重生之路。其成败,或将决定中国传统商超的未来走向。
版权声明:网站作为信息内容发布平台,不代表本网站立场,不承担任何经济和法律责任。文章内容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