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金融 >

中国渔民屡立奇功:多次打捞“间谍鱼” 筑牢海上安全防线

发布时间:2025-08-22 15:43:43来源:

中国渔民屡立奇功:多次打捞“间谍鱼” 筑牢海上安全防线

核心事件
2025年8月,中国沿海渔民再次成为国家安全的“守护者”。江苏连云港渔民张小子在起网时发现一个标有外文的球形装置,连云港渔民程利松在放流网时钩住一个圆柱形物体,经专家鉴定,这些均为境外投放的窃密设备。近年来,中国渔民已多次打捞出类似装置,被称为“间谍鱼”,其背后是境外势力对我国海洋安全的持续渗透与威胁。

“谍鱼”现形:渔民的警惕与国家的表彰

案例一:张小子的“意外收获”
2025年8月,张小子在黄海海域作业时,发现渔网中有一个直径约30厘米的球形装置,表面覆盖着海洋生物附着物,并印有模糊的外文标识。他立即想起此前参加的国家安全宣传讲座,意识到这可能是境外窃密设备,随即通过卫星电话联系当地国家安全机关。经鉴定,该装置为某国研发的波浪滑翔机,通过海浪动力与太阳能驱动,可长期潜伏海底,实时采集水温、盐度、声呐数据等敏感信息。张小子因及时上报获得国家奖励。

案例二:程利松的“钩中之谜”
几乎同一时间,程利松在放流网时钩住一个直径约20厘米的圆柱体,顶部装有浮球,底部连接电缆。专家指出,这是典型的航空声呐浮标,由反潜飞机投放后,气囊充气漂浮于海面,通过传感器追踪潜艇信号并传输至反潜机,对潜艇实施精准打击。此类装置曾导致某国潜艇在模拟演练中被“锁定”,暴露了其军事意图。

技术揭秘:“谍鱼”如何窃取国家机密?

1. 航空声呐浮标:潜艇的“海上幽灵”
航空声呐浮标体积小、重量轻,可由反潜机批量投放。其内部气囊充气后漂浮于海面,通过声呐传感器捕捉潜艇噪音,再经无线电将数据传送至反潜机。军事专家曹卫东表示,若此类装置长期潜伏于我国海域,将形成对潜艇活动的“透明监控”,严重威胁国家安全。

2. 波浪滑翔机:无人潜航器的“升级版”
波浪滑翔机利用海浪起伏提供动力,太阳能板为定位、通信、数据采集模块供电,可连续作业数月甚至数年。某研究机构研究员唐建生透露,某国投放的波浪滑翔机曾被检测到频繁向境外服务器发送数据,内容涉及我国核潜艇基地周边海域的洋流、温度等信息,直接关联军事行动保密性。

3. 仿生“间谍鱼”:真假难辨的窃密工具
除上述设备外,境外势力还研发了仿生机器鱼,外观与真实鱼类无异,内部搭载高清摄像头、声呐与通信模块。2015年,美国中央情报局曾测试一款名为“查利”的机器鲶鱼,用于侦查敌方军舰动向。此类装置若混入我国渔场,可能窃取港口设施、舰船编队等敏感信息。

渔民的“火眼金睛”:从“谍鱼”到“战功”

渔民老陈的“教科书级”操作
2025年4月,渔民老陈在南海作业时打捞出一个形似鱼雷的装置,立即拨打12339国家安全举报电话并返航。境外机构监测到装置位置偏移后,紧急指挥境内间谍刘某前往港口“回收”。国家安全机关早已布控,待刘某现身时将其抓获,并顺藤摸瓜捣毁某国在华经营多年的间谍网络。老陈因举报有功获得表彰,其事迹被国家安全部作为典型案例公开。

全民反谍:渔民的“第二身份”
近年来,国家安全机关联合沿海省份开展“反间谍进渔村”宣传活动,通过案例讲解、设备展示、举报奖励等方式提升渔民警惕性。数据显示,2020年至2025年,全国渔民主动上交可疑装置超千件,其中30%经鉴定为境外窃密设备。渔民群体已成为我国海上安全防线的重要组成。

专家警示:窃密与反窃密的“无声较量”

技术对抗:从“被动打捞”到“主动防御”
军事专家指出,境外势力投放窃密装置的手段日益隐蔽,除传统浮标、潜航器外,还利用商船、科研船作掩护,甚至伪装成海洋垃圾。对此,我国正加速研发反制技术,如部署水下声呐监控网、开发智能识别系统等,构建“海-空-天”一体化防控体系。

法律武器:严惩间谍行为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间谍法》,任何组织或个人发现间谍行为均有权举报,国家对举报人予以保护与奖励。2025年,我国修订《国家安全法》,明确将“海洋安全”纳入国家安全体系,对非法获取、出售海洋数据的行为最高可判无期徒刑。

结语:每一双眼睛都是国家安全的屏障

从张小子的球形装置到老陈的“鱼雷”,中国渔民用朴素的警惕心与行动力,筑起了一道海上安全防线。正如国家安全部所言:“渔民的每一次打捞,都是对国家安全的守护;每一份举报,都是对境外势力的有力回击。”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14亿中国人民都是国家安全的“哨兵”。

(责编: admin1)

版权声明:网站作为信息内容发布平台,不代表本网站立场,不承担任何经济和法律责任。文章内容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