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金融 >

云南商务职业学院医学生“被送”电子厂实习:专业错位与利益纠葛下的教育之殇

发布时间:2025-08-22 15:56:20来源:

云南商务职业学院医学生“被送”电子厂实习:专业错位与利益纠葛下的教育之殇

近日,云南商务职业学院陷入舆论漩涡——多名医学专业毕业生实名举报,称在校期间被强制安排至电子厂进行与专业无关的实习,每日站立工作11小时,且每小时工资被学校克扣6元。这一事件不仅暴露了职业院校实习管理的乱象,更引发了公众对职业教育本质与利益的深刻反思。

强制实习:以毕业证为筹码的“流水线囚徒”

据多名学生反映,2022年1月至4月,云南商务职业学院组织口腔护理、医学等专业超600名学生,分批前往浙江、福建、江苏等地的电子厂“实习”。学生们被要求签署未填写具体薪资的“劳务派遣合同”,合同中甲方(劳务派遣单位)名称空白,仅标注派遣期限为3个月,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8小时”,但实际工作时长却长达11小时。

“学校用毕业证威胁我们。”口腔护理专业毕业生李同学透露,辅导员明确表示“不去实习或举报就拿不到毕业证”。为完成“任务”,他辗转3家工厂,双腿因长时间站立肿胀疼痛。另一名学生陈同学回忆,同批近200人被大巴车“押送”至工厂,流水线上的零件组装工作与医学技能毫无关联,“我们学的是静脉穿刺,却在这里拧螺丝”。

工资克扣:每小时代价背后的灰色利益链

更令学生愤怒的是工资被克扣。财务表格显示,工厂按25元/小时支付报酬,但学校仅向学生发放19元/小时,差额6元被学校截留。以一名学生22天、232小时的工时计算,学校直接从其工资中扣除“利润”826.57元。电子厂主管曾向学生坦言:“你们被坑了。”

这种“卖人头”行为并非孤例。法院判决书显示,云南商务职业学院曾与企业签订《实习生实习就业协议》,约定企业享有“独家合作权”,学校不得与其他单位合作。该协议因违反公序良俗被判无效,但学校仍持续向工厂输送学生。据在校生透露,这一模式至今未停。

监管缺位:政策红线为何屡被践踏?

教育部等八部门印发的《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规定》明确要求:实习岗位应符合专业培养目标,不得通过中介机构组织实习,且需保障学生“同工同酬”。然而,云南商务职业学院的行为几乎踩遍所有红线:

  1. 强制实习:以毕业证胁迫学生参与不对口实习,违反“自愿原则”;
  2. 专业脱钩:护理专业与电子厂流水线工作零关联,背离“专业匹配”要求;
  3. 薪酬侵占:学校抽取工资差额构成实质克扣,突破“同工同酬”底线。

云南省教育厅回应称“若护理专业学生去电子厂,肯定违规”,但此前却表示“未收到学生举报”。这种“被动应对”态度,折射出监管滞后与乏力。

深层病灶:职业教育困局与利益驱动

事件背后,是职业院校面临的生存困境与畸形发展路径。一方面,部分学校因经费不足,将学生视为“创收工具”,通过与企业合作抽取“人头费”维持运营;另一方面,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导致医学专业学生只能进入流水线“打螺丝”。

“这不是云南商务职业学院一家的问题。”职业教育专家指出,全国多地职业院校曾被曝出类似丑闻,根源在于职业教育评价体系偏差与监管机制缺失。当学校将“就业率”“实习收入”作为政绩指标,而非关注学生技能培养,类似乱象便难以杜绝。

破局之路:回归教育本质与强化监管

目前,云南省教育厅已启动调查,承诺“依法依规处理”。但公众更期待看到系统性改革:

  1. 严惩违规行为:对强制实习、克扣工资的学校和相关责任人追责,建立“黑名单”制度;
  2. 保障学生选择权:允许学生自主选择实习单位,学校仅提供指导而非强制安排;
  3. 完善监督机制:教育部门应主动排查职业院校实习乱象,设立举报专线并定期公示检查结果;
  4. 优化专业设置:根据市场需求调整课程,避免“医学专业学生拧螺丝”的荒诞场景重现。

“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而非制造‘廉价劳动力’。”当职业院校不再将学生视为“创收工具”,当监管不再滞后于问题爆发,职业教育才能真正成为技能人才的摇篮,而非利益输送的链条。

(责编: admin1)

版权声明:网站作为信息内容发布平台,不代表本网站立场,不承担任何经济和法律责任。文章内容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