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云现身内蒙古科尔沁草原:见证蚂蚁森林的绿色奇迹与生态承诺
从“手机种树”到现实绿洲:6亿棵树的生态答卷
马云此次探访的蚂蚁森林464号林,曾是2018年一片光秃秃的沙地。如今,柠条、沙棘、樟子松等耐旱树种已连成一片绿色林海,树牌虽已褪色,但沙地变绿洲的奇迹令人震撼。据蚂蚁森林项目组介绍,自2016年启动以来,该项目已累计种下超6亿棵树,覆盖内蒙古、甘肃、宁夏等13个荒漠化严重地区,其中90%的树木扎根于“三北”工程核心区。仅在科尔沁右翼中旗,蚂蚁森林就已种植柠条、沙棘等超780万棵,造林面积突破7万亩,并计划2025年达到10万亩。
“一棵树的高度,就是一个时代的绿色承诺。”马云站在柠条树旁感慨道。这株看似普通的灌木,实则是治沙的“功臣”:一株成年柠条可固定约20立方米土地,滞留30%的雨水,减少60%的水土流失。在科尔沁沙地,蚂蚁森林通过选育耐旱树种、优化灌溉技术,将有限的水资源精准用于关键区域,既避免了浪费,又提升了成活率。例如,当地“防风固沙墙”工程通过柠条根系固沙、树冠截留雨水,显著改善了小气候,让曾经“风吹沙起”的日子一去不返。
科技赋能公益:从虚拟能量到真实生态
蚂蚁森林的成功,离不开其独特的“科技+公益”模式。用户通过绿色出行、减纸减塑、在线办事等日常行为积累“绿色能量”,当能量达到一定数值,即可在手机上申请种树,而蚂蚁森林则会在现实世界中种下一棵真树。这种将虚拟行为转化为现实行动的方式,让数亿人参与到环保事业中来,形成了“绿色生活-能量积累-树木成长”的正向循环。
“再难的事情持续做,总能一点点看到改变。”一位蚂蚁森林员工在朋友圈写道。截至2025年,蚂蚁集团已累计协议捐资40多亿元,支持公益组织和专业机构实施植树造林。项目还创造了420多万人次的劳动机会,带动当地老乡通过护林、采摘沙棘果等增收,真正实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例如,科尔沁右翼中旗的牧民佟玉山通过参与蚂蚁森林项目,不仅获得了额外收入,更亲眼见证了家门口从沙地到绿洲的转变。
全球视野下的中国方案:从治沙到“种未来”
马云此行特别强调:“水资源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挑战。”这一观点呼应了蚂蚁森林项目的科学治沙逻辑。在科尔沁沙地,项目团队联合科研机构与地方政府,针对不同沙地类型定制方案。例如,沙棘林既能防风固沙,又能通过果实加工带动牧民增收;文冠果林则通过“林下经济”模式,实现生态与经济的双赢。
蚂蚁森林的探索,不仅为中国荒漠化治理提供了宝贵经验,更被联合国环境署推广至全球。该项目参与联合国“10亿棵树”计划,助力非洲、东南亚等地的生态修复,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责任与担当。正如马云在2024年蚂蚁集团二十周年演讲中所言:“AI的核心价值不在于技术本身,而在于能否带来可持续的社会进步。”蚂蚁森林通过AI分析树木生长数据、动态调整养护策略,让每一棵树都能发挥最大生态效益,为全球生态治理贡献了“中国智慧”。
从“比身高”到“比担当”:生态治理的长期主义
探访期间,马云与柠条树“比身高”的场景引发网友热议。这一充满童趣的举动,暗含深意:生态治理没有终点,唯有持续投入与创新。从2019年在甘肃敦煌亲手种下梭梭树,到2025年见证科尔沁的绿色奇迹,马云用行动诠释着“长期主义”的价值。他表示:“只要我们有耐心,一代人接着一代人干,沙漠变绿洲绝不是梦想。”
如今,蚂蚁森林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公众参与生态修复项目之一。它的成功证明,绿色发展的钥匙不仅在于技术突破,更在于唤醒每个人的责任感。正如科尔沁草原上的牧民所说:“风吹沙起的日子一去不返了。”这或许是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最生动的诠释,也是中国对全球生态治理最真挚的承诺。
版权声明:网站作为信息内容发布平台,不代表本网站立场,不承担任何经济和法律责任。文章内容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