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产家庭暑期旅游“躺平潮”:从“鄙视链”到理性回归
中产家庭暑期旅游“躺平潮”:从“鄙视链”到理性回归
本报记者
2025年暑期临近尾声,一场悄然发生的中产家庭消费观念变革正在重塑旅游市场。曾以“顶配国外游”“精致国内游”为标签的暑期旅行鄙视链逐渐崩塌,取而代之的是“低成本高幸福感”的亲子度假模式。家长们从“烧钱竞赛”中抽离,重新思考:怎样的暑假才是孩子成长的真正需求?
从“顶配”到“降级”:一场被现实挤压的觉醒
上海家长桑瑞的经历是这场变革的缩影。这位曾年薪超60万元的互联网从业者,在2023年底遭遇裁员后,薪资骤降至月薪万元出头。过去,她为孩子办理迪士尼年卡、入住3000元一晚的主题酒店;如今,面对“一次迪士尼花费抵房贷1/3”的现实,她最终选择家门口的免费公园。桑瑞的崩溃大哭,折射出中产家庭在收入缩水与教育焦虑间的撕裂感。
数据印证了这种转变的剧烈程度:2025年暑期,国内经济舱机票均价同比下降12%,三亚、大理等热门目的地酒店价格跳水30%,但家庭旅游支出占可支配收入比例仍高达29%。更讽刺的是,某旅行社推出的“新疆七日研学营”报价高达8.2万元,抵得上二线城市一平米房价,却仍被家长抢购一空。这种“教育社交货币”的病态追求,最终被经济压力击碎。
鄙视链崩塌:当“躺平”成为新刚需
社交平台上,暑期旅行鄙视链曾清晰划分阶层:非洲看动物迁徙、大西洋追海豚的“顶配家庭”;西北草原、三亚躺平的“中产标配”;送回老家或商场半日游的“低配选择”。然而,2025年的夏天,这条链条正在解构。
- “躺平式带娃”崛起:亲子酒店订单暴涨80%,云南德宏、贵州黔西南州等小众目的地预订量激增58倍。上海家长方芸的选择颇具代表性:她将孩子送入带托管服务的青岛度假酒店,自己享受SPA与海边漫步,儿童俱乐部提供的手工、体能课程和专属儿童餐,彻底解放了家长。
- 性价比攻略爆火:四川6日游人均1200元的行程单在社交平台疯传,都江堰、四姑娘山、熊猫基地搭配县域民宿,既避暑又省钱。网友“晓晓”的行程被数千家庭复制,评论区高频词是“不累”“孩子开心”。
- “官方带娃”受追捧:北京社区图书馆的暑期托管班每天收费50元,提供阅读、手工、运动课程,名额瞬间抢空。教育部严禁暑期违规补课的政策,与家长“减负”需求形成合力。
消费降级背后的理性觉醒
这场变革的本质,是中产家庭对“消费主义陷阱”的反抗。当“迪士尼门票抵房贷1/3”成为常态,当“研学营报价抵一平米房价”引发麻木,家长们终于意识到:用金钱堆砌的暑假,换不来孩子的真正成长。
- 教育回报率低于预期:近两年,海外就业形势严峻,留学生“归国潮”加剧。那些曾被家庭倾尽所有送出国门的孩子,回国后的薪资远低于预期。北京家长辉哥的经历颇具代表性:他每年花10万元送孩子上私立学校,周末报满辅导班,结果孩子成绩不升反降。裁员后,他将孩子转回公立学校并亲自辅导,亲子关系与成绩反而双提升。
- “低成本高幸福感”成主流:教育部要求学校严禁暑期违规补课,多地推出“官方带娃”服务。与此同时,高端亲子产品客单价虽比普通产品高出42%,但复购率提升27个百分点,反映出家庭愿为品质与体验付费,但不再盲目追求“顶配”。
市场重构:从“量增”到“质升”
旅游市场正经历深刻转型:
- 亲子酒店成核心载体:去哪儿平台数据显示,带水上乐园、儿童俱乐部、托管服务的“保姆型亲子酒店”成为带娃出行首选。酒店本身即目的地,让“住”成为体验亮点。
- 定制团与自由行崛起:携程报告指出,暑期亲子家庭租车自驾游订单同比增长77%,300公里以上的“中长线游”自由行需求增速超15%。定制团更注重“专属化设计”,如故宫深度研学团配备专家讲解、西双版纳雨林科考团由植物学家带队。
- 小众目的地爆发:云南普洱以22℃年均温成珠三角亲子“避暑首选”,当地民宿茶山研学套餐火爆,12间房暑期天天满房,复购率高。
专家观点:教育回归本质
教育专家李玫瑾指出:“孩子的暑假不需要鄙视链,需要的是父母的陪伴、自然的探索和真实的体验。”当社会从“比谁花钱多”转向“比谁更懂孩子”,或许才是教育回归本质的开始。
2025年的夏天,注定成为中产家庭消费观念的分水岭。那些曾被视为“低配”的选择——老家菜园的蝉鸣、社区图书馆的书香、近郊公园的野餐——正以“低成本高幸福感”的姿态,重新定义什么是“好暑假”。毕竟,对孩子而言,最珍贵的旅行,从来不是跨越山海,而是父母放下焦虑,陪他们看一朵花开。
版权声明:网站作为信息内容发布平台,不代表本网站立场,不承担任何经济和法律责任。文章内容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