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万买断人生”背后:职业背债人灰色产业链浮出水面
发布时间:2025-08-19 10:42:05来源:
近日,多地法院密集披露的判例将“职业背债人”这一灰色群体推至公众视野。这些被中介以“3个月躺赚200万”为诱饵招募的“白户”,在经历身份伪造、贷款套现后,最终沦为金融骗局的替罪羊,背负远超实际所得的巨额债务,甚至面临刑事追责。这场以“人生买断”为名的骗局,正暴露出金融监管漏洞与人性贪婪的双重危机。
灰色产业链:分工精密的“骗贷工厂”
据多地法院披露,职业背债已形成完整的黑色产业链:
- “拉人头”环节:中介通过短视频平台、农民工群组发布“年薪百万”“征信白户优先”等广告,精准锁定低收入群体、失业者及小微企业主。广东粤西的许明在社交平台看到“200万买断人生”的广告后,主动交出身份证,成为“背债候选人”;浙江绍兴的孙玉因疫情亏损500万元,在中介“背500万债务换200万报酬”的承诺下铤而走险。
- 身份伪造环节:中介为背债人虚构“优质借款人”身份,伪造房产证、营业执照、公积金缴纳记录等材料。许明被包装成工业公司财务经理,年收入10万元;孙玉则“变身”建设公司高管,名下拥有多套房产。湖北宜昌的陶天在中介指导下,甚至办理了全新的银行卡和电话卡,以规避银行风控。
- 贷款套现环节:通过“高评高贷”虚增房产估值、伪造企业流水等手段,中介从银行套取高额贷款。上海某团伙将实际价值240万元的房产评估为500万元,从银行贷出350万元;绍兴一背债人团伙累计骗贷超2亿元,实际到手仅8000余万元。
- 资金转移环节:贷款到账后,中介立即通过多层账户转移资金,制造“资金断裂”假象。陶天签下200万元房贷合同后,中介仅偿还1年贷款便消失无踪;许明虽拿到50万元,却需偿还300万元装修贷、消费贷,债务总额远超实际所得。
背债人困境:从“暴富梦”到“人生囚笼”
在这场骗局中,背债人既是加害者,更是受害者:
- 经济崩塌:中介抽取高额分成,背债人实际到手不足40%。陶天背负200万元债务,仅拿到不足20万元;许明到手50万元,却需偿还300万元债务。当房价下跌导致房产贬值时,他们甚至需倒贴差额。
- 信用灭顶:所有背债人均被列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限制高消费、子女教育受限。孙玉的餐饮店因他失信无法申请贷款,最终倒闭;许明的父母因儿子“老赖”身份在村里抬不起头。
- 法律严惩:根据《刑法》第193条,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骗取贷款超2万元即构成犯罪。上海某案例中,中介因贷款诈骗罪被判刑,背债人虽多以“从犯”论处,但仍面临3年以上有期徒刑。即使未直接参与诈骗,出借身份证、帮助转账等行为也可能构成帮信罪、掩隐罪。
系统性漏洞:骗贷黑产的温床
- 银行风控形同虚设:在上海1110万元骗贷案中,中介仅用伪造公积金记录就突破审核;绍兴2亿元骗贷案中,团伙同时操控20余名背债人,银行竟未察觉异常。某中介透露:“我们和多家银行有合作,只要材料齐全,贷款100%能批。”
- 中介网络盘根错节:从“拉人头”的介绍人,到“包装身份”的实操团队,再到与银行内部勾结的“内鬼”,灰色产业链已形成完整闭环。绍兴秭归县检察院披露的判例中,9人团伙分工明确,涵盖提议者、中介、联系人及具体实施者。
- 法律惩戒力度不足:尽管《刑法》对贷款诈骗罪最高可判无期徒刑,但实际判例多以“骗取贷款罪”轻判。上海某案例中,中介仅被判3年有期徒刑,而背债人却需承担终身债务追偿。
破局之道:斩断黑产链条
- 严打中介黑产:对伪造证件、虚构流水等行为,应按“共同犯罪”从重处罚。2025年8月,最高检已部署专项行动,重点打击职业背债产业链。
- 强化银行责任:推行“贷款终身追责制”,对因审核不严导致骗贷的银行人员,追究刑事责任。同时,建立全国统一的征信预警系统,实时监控异常贷款行为。
- 普及金融教育:在农村、工地等高风险区域开展“防骗宣传”,揭露“200万买断人生”的谎言本质。正如许明在狱中忏悔:“如果当初有人告诉我,这钱会毁掉全家,打死我也不会签。”
职业背债人的故事,是一曲关于人性弱点的悲歌。当底层群体在生存压力下选择“赌一把”,当金融机构在业绩冲动中放松审核,当法律惩戒在灰色地带失去威慑,这场骗局便有了滋生的土壤。唯有以零容忍态度斩断黑产链条,以雷霆手段修补金融漏洞,才能避免更多人沦为时代巨轮下的牺牲品。
(责编: admin1)
版权声明:网站作为信息内容发布平台,不代表本网站立场,不承担任何经济和法律责任。文章内容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