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出伏:三伏天落幕,养生需“转轨”
气候之变:昼夜温差超10℃,秋燥初现
出伏后,北方多地早晚温差突破10℃。以北京为例,清晨气温可低至22℃,午后则攀升至32℃左右,夜间睡眠需关闭空调、盖上薄被。与此同时,空气湿度从伏天的70%以上降至50%左右,干燥感加剧。中医认为,秋季属“金”,对应肺脏,燥邪易伤肺阴,导致口干、咽痒、咳嗽、皮肤干裂等症状。据北京市中医院门诊数据,近一周因秋燥引发的呼吸道疾病患者较上月增加30%,其中儿童、老人占比超六成。
饮食调整:从“清热”到“润燥”,忌辛辣贪凉
“出伏后饮食需‘润’字当先。”中国营养学会专家指出,此时应减少西瓜、冷饮等寒凉食物摄入,转而食用银耳、百合、雪梨、莲藕等白色食物,以滋阴润肺。例如,早餐可煮一碗银耳莲子羹,晚餐搭配清炒百合或凉拌藕片。此外,酸味食物如山楂、葡萄、柠檬能收敛夏季外散的阳气,建议每日食用1-2种酸味水果,搭配温水或蜂蜜,既润燥又开胃。
需警惕的是,民间“贴秋膘”习俗易陷入误区。营养师提醒,出伏后脾胃功能尚未完全恢复,盲目进补高脂肪、高热量食物(如红烧肉、炸鸡)会加重肠胃负担,引发消化不良。建议以温补为主,选择南瓜、山药、红枣等易消化食材,煮粥或炖汤,既养胃又补气。
作息规律:早睡早起,午休“充电”
“出伏后‘秋乏’明显,睡眠是最佳‘补药’。”北京协和医院睡眠医学中心主任表示,随着日照时间缩短,人体生物钟需同步调整。建议晚上10点半前入睡,比夏季提前1小时;清晨6-7点起床,到户外散步或慢跑,呼吸新鲜空气,提神醒脑。若白天感到困倦,可在中午12点-1点小憩20分钟,缓解疲劳的同时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
运动适度:温和为主,避开“早晚低温陷阱”
“运动需‘温和’,避免大汗淋漓。”国家体育总局运动医学研究所专家强调,出伏后人体肌肉和韧带相对紧张,剧烈运动易导致拉伤或关节疼痛。建议选择上午9-10点或下午4-5点进行低强度运动,如散步、八段锦、瑜伽或太极拳,每次30-40分钟,以微微出汗为宜。运动后需及时擦干汗水、更换干衣服,避免吹冷风,防止寒气入侵。
防病提醒:警惕“阴暑”与霉菌,通风是关键
出伏后,气温忽冷忽热易引发“阴暑”,表现为疲倦、腹泻、发热等症状。中医建议,早晚添衣时重点保护颈部、后背和脚部(如穿薄围巾、袜子),减少血管骤然收缩对心血管的刺激。此外,夏季长期封闭的空调房易滋生霉菌,需每日开窗通风2次,每次30分钟,并定期清洁空调滤网和卧室角落,降低呼吸道疾病风险。
专家建议:顺应自然,平稳过渡
“出伏养生核心是‘顺应自然’。”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主任医师总结,此时无需大补特补,只需抓住饮食、作息、运动、防护四大关键点:饮食忌辛辣贪凉,作息忌熬夜晚起,运动忌过度激烈,防护忌门窗紧闭。通过细微调整,帮助身体适应季节变化,为秋冬健康打下基础。
今日出伏,既是三伏天的终点,也是秋日养生的起点。愿每个人都能以科学的方式迎接金秋,收获健康与活力。
版权声明:网站作为信息内容发布平台,不代表本网站立场,不承担任何经济和法律责任。文章内容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