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天徒步800公里!深圳爸爸带两娃“用脚步丈量成长”
31天800公里:一场蓄谋两年的“成长实验”
吴广在深圳经营驾校十余年,因工作繁忙鲜少陪伴孩子。两年前,他萌生带子女徒步返乡的念头:“儿子以前遇到困难就放弃,我想用长途徒步磨炼他的意志。”2025年7月11日,吴广背着20多斤的行囊,带着分别负重10斤的女儿和儿子,从深圳宝安出发。首日徒步20公里抵达东莞大岭山,次日因公司事务折返深圳,处理完工作后于7月17日重启征程。
此后31天,三人沿107国道、320省道前行,日均徒步25公里,最远单日行程达36公里。为减轻负担,他们在韶关寄回作业,在耒阳精简衣物;为培养财商,设定每日450元(广东境内)和400元(湖南境内)的预算,由孩子轮流担任“财务总监”与商家砍价结账;为激发动力,吴广常“示弱”:“爸爸走不动了,你们真厉害!”最终,两个孩子的脚底板未起一个水泡,反而是吴广的脚底至今留有水泡。
徒步中的“成长课”:从娇气到担当
这场旅程对孩子的改变肉眼可见。吴广的妻子王女士在长沙南站等候时感慨:“女儿不再娇气黏人,儿子开始主动帮我做家务。”途中,姐姐学会精打细算,每天能省下几十元;弟弟则改掉乱买零食的习惯,甚至帮爸爸擦汗、提水。在郴州资兴市,兄弟俩用压岁钱请环卫工人喝冰水;在衡阳耒阳市,他们将结余的200元捐给留守儿童基金。
“徒步不是吃苦,而是让孩子看见自己的力量。”吴广的育儿理念获得部分网友支持。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运动医学科主治医师李豫皖从专业角度分析:“徒步能增强心肺功能、促进骨骼发育,但需科学规划。”他提醒,儿童每日徒步不宜超过其年龄数的1.5倍(如8岁儿童约12公里),需配备专业儿童徒步鞋,每40分钟补充水分。
争议与反思:教育需“量体裁衣”
尽管两个孩子坚持走完全程,但网络争议从未停歇。反对者认为:“现代社会何必自讨苦吃?高铁5小时就能到的事,为何让孩子受罪?”支持者则反驳:“温室里长不出参天大树,毅力比舒适更重要。”
教育专家指出,教育方式需“量体裁衣”。北京师范大学儿童发展心理学教授李玫瑾表示:“吴广的做法适合体能较好、性格坚韧的孩子,但需警惕‘补偿式教育’陷阱——父母因陪伴缺失而过度施压。”她建议,教育应如徒步导航:“既要设定目标,也要预留休整点;既要鼓励坚持,也要允许放弃。”
终点亦是起点:教育没有标准答案
8月18日,吴广一家已返回湖南汨罗老家。孩子们把徒步奖牌挂在床头,姐姐在日记里写道:“原来我可以比想象中更强大。”这场旅程的终点,恰是两个孩子人生新阶段的起点。
当被问及是否会推荐其他家长效仿时,吴广摇头:“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种子,有的需要暴雨冲刷,有的需要阳光温暖。但无论如何,陪伴和尊重永远是教育的底色。”这场800公里的徒步,最终丈量的不是距离,而是一位父亲对教育本质的深刻理解——成长没有捷径,但每一步都算数。
版权声明:网站作为信息内容发布平台,不代表本网站立场,不承担任何经济和法律责任。文章内容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