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监管总局重拳出击:严打直播电商乱象,查办“三只羊”“东北雨姐”等重大案件
直播电商乱象治理:从“三只羊”到“东北雨姐”的典型警示
市场监管总局副局长邓志勇在发布会上指出,直播电商行业存在“虚假宣传、质量造假、数据刷量”三大顽疾。以“东北雨姐”案为例,其团队直播售卖的“红薯粉条”经检测仅含木薯淀粉,未检出红薯成分,却宣称“质量雨姐把控”“无乱七八糟添加”,构成虚假商业宣传。辽宁省本溪县市场监管局依法对其处以165万元罚款,并责令暂停经营限期整改。该案暴露出部分主播为追求流量,罔顾商品质量与消费者健康,甚至利用地域标签误导公众信任的恶劣行径。
另一典型案例“三只羊”事件中,该主播因长期虚假宣传“澳洲谷饲牛肉卷”等产品,被处以6894.91万元罚款,并暂停经营限期整改。监管部门调查发现,其团队通过虚构产地、伪造检测报告等手段欺骗消费者,涉案金额巨大,社会影响恶劣。邓志勇强调:“头部主播利用影响力为商品引流,必须对质量负全责。商品‘翻车’而主播免责,既损害消费者权益,也阻碍行业健康发展。”
技术赋能监管:全链条打击“刷量造假”与“霸王条款”
针对直播电商数据造假问题,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平台企业建立“AI监测+人工复核”机制,实时筛查虚假交易、刷单炒信等行为。2025年以来,已查处数据造假案件2.3万件,封禁违规账号12万个。例如,北京萱妍堂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通过雇佣“水军”在直播间刷屏“喝酒夜宵还瘦7斤”等虚假评论,被北京市市场监管局罚款10万元。
与此同时,监管部门督促平台取消“仅退款”“强制运费险”等不合理规则。邓志勇指出,部分平台通过“自动跟价”功能强制商家参与价格战,导致劣币驱逐良币。以淘宝闪购为例,其“超抢手”频道曾要求商家提供“全网最低价”,否则限制流量,此类行为已被叫停。监管部门要求平台提升收费透明度,明确技术服务费、推广费等标准,避免隐性成本转嫁消费者。
外卖平台生态治理:规范促销行为,遏制“内卷式竞争”
外卖行业同样面临过度补贴、低价倾销等问题。市场监管总局要求平台规范“满减”“神券”等促销活动,禁止以“0元购”“1分钱吃外卖”等噱头吸引流量。例如,美团曾推出“拼好饭”业务,通过补贴将餐品价格压至成本线以下,导致商家利润被压缩,服务质量下降。监管部门介入后,该业务已调整补贴策略,要求商家自主定价,保障合理利润空间。
此外,监管部门加强对骑手权益的保护。饿了么等平台被要求优化算法规则,避免因“超时罚款”迫使骑手逆行、闯红灯。2025年上半年,全国外卖骑手交通事故率同比下降27%,劳动权益投诉减少41%。
行业生态重构:从“流量至上”到“质量为王”
在监管高压下,直播电商与外卖行业正加速转型。头部平台纷纷建立“商家分级管理制度”,对诚信经营、产品质量过硬的商家给予流量倾斜。例如,抖音电商推出“品质优选”标签,仅允许通过SGS等第三方机构检测的商品入驻;京东到家联合品牌方建立“溯源系统”,消费者扫码可查看商品从生产到配送的全流程信息。
消费者维权渠道也在拓宽。市场监管总局“全国12315平台”新增直播电商投诉专区,支持“一键举报”虚假宣传、质量问题等功能。2025年上半年,平台受理直播电商投诉同比增长38%,但解决率提升至92%,消费者满意度达85分(满分100分)。
未来展望:构建“监管-平台-商家-消费者”四方共治格局
邓志勇表示,市场监管总局将推动《网络交易监督管理条例》修订,明确直播电商各环节责任主体,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惩处力度。同时,鼓励行业协会制定自律规范,如中国广告协会发布的《直播电商广告行为合规指引》,要求主播在直播中标注“广告”字样,禁止使用“国家级”“最佳”等绝对化用语。
“直播电商不是法外之地,外卖行业也不能野蛮生长。”邓志勇总结道,“只有监管部门、平台、商家和消费者形成合力,才能构建一个诚信、透明、可持续的数字消费生态。”随着“三只羊”“东北雨姐”等案件的警示效应持续发酵,中国网络交易市场正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版权声明:网站作为信息内容发布平台,不代表本网站立场,不承担任何经济和法律责任。文章内容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