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脑科学“彩色视界”:我国成功研制仅重2.6克的多色微型化双光子显微镜
技术突破:从“单色”到“彩色”的跨越
双光子显微成像技术通过双光子吸收激发荧光标记物,是观察活体神经元动态的核心手段。但传统设备依赖的空心光纤仅能传输单一波长激光,导致成像颜色单一,无法同时观测多种细胞类型的协同活动。北京大学程和平院士、王爱民教授团队联合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吴润龙教授团队,成功研制出新型超宽带空心光纤,其低损耗、低色散特性可支持700至1060纳米波长范围的飞秒脉冲激光传输,首次实现了多色激光同步激发。
基于这一核心突破,团队开发的微型化显微镜可同时标记神经元、线粒体、淀粉样斑块等不同结构,并通过红、绿、蓝三色动态成像清晰呈现其相互作用。吴润龙教授形象比喻:“这相当于为大脑神经元活动装上了‘彩色直播镜头’,过去只能看到单一画面,现在能捕捉到细胞间的‘群聊’场景。”
应用突破:深脑成像与疾病机制研究
在阿尔茨海默病模型小鼠实验中,研究人员首次同步记录到神经元钙信号(红色)、线粒体钙信号(绿色)与淀粉样斑块沉积(蓝色)的动态变化。数据显示,在疾病早期阶段,斑块周边神经元和线粒体活动已出现显著异常,为揭示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发病机制提供了关键证据。
更令人瞩目的是,该设备在小鼠脑部实现了超820微米深度的皮层成像,创下微型化设备无创深脑成像的世界纪录。其镜头设计突破传统局限,可在大视场观测(420×420平方微米)与高分辨率精细成像(亚细胞级)间无缝切换,单次连续观测时间超过一个月,为长期追踪神经环路动态提供了可能。
技术溯源:十年磨一剑的科研积淀
此次突破并非偶然。程和平院士团队自2017年研制出全球首台2.2克微型化双光子显微镜以来,持续迭代升级:2021年第二代设备将成像视野扩大7.8倍,2023年空间站双光子显微镜完成航天员皮肤细胞在轨三维成像。此次多色成像技术的突破,是团队在光学工程、生物医学、材料科学等多学科交叉融合下的集大成之作。
“过去,多色荧光标记深脑成像只能依赖大型台式设备,小鼠需麻醉固定,无法研究自然行为下的脑活动。”程和平院士指出,“新设备将实验室级性能浓缩到硬币大小,真正实现了‘背着显微镜做实验’,为研究社交行为、学习记忆等复杂脑功能开辟了新路径。”
未来展望:脑机接口与神经药物研发新利器
该技术的产业化应用已提上日程。据透露,团队正与多家科研机构合作,将其应用于:
- 脑疾病机制研究:解析癫痫、帕金森病等疾病的神经环路异常;
- 神经药物评估:实时观测药物对神经元活动的调控效果;
- 脑机接口开发:通过高精度神经信号读取提升人机交互效率;
- 航天医学:监测太空微重力环境下航天员脑功能变化。
业内专家评价,此项成果不仅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更以“微型化+多色+深脑”的组合优势重新定义了活体成像标准。随着设备成本降低和易用性提升,未来或将成为神经科学实验室的“标配工具”,推动我国脑计划研究加速迈向国际前沿。
结语
从2.2克到2.6克,重量微增的背后是跨越式的技术飞跃。当科学家们为小鼠戴上这台“彩色脑镜”,人类向破解大脑奥秘的终极目标又迈进了一步。这场由中国科学家引领的“彩色革命”,正在为全球脑科学研究注入新的想象力。
版权声明:网站作为信息内容发布平台,不代表本网站立场,不承担任何经济和法律责任。文章内容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