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 “马” 之喻:< 马诗 > 课堂笔记与情感解读》
发布时间:2025-08-27 15:19:32来源:
《马诗》课堂笔记
一、诗歌基础信息
- 题目:《马诗》(共 23 首,本课选取的是第 5 首)
- 作者:李贺(唐代诗人,字长吉,有 “诗鬼” 之称,其诗风格独特,多运用想象、夸张等手法)
- 体裁:五言绝句(每句 5 字,共 4 句,对仗工整,韵律和谐)
二、创作背景
李贺生活在中唐时期,当时社会动荡,藩镇割据,朝廷内部矛盾尖锐。他才华横溢,却因避父讳(父亲名 “晋肃”,“晋” 与 “进” 同音,故不得参加进士考试),一生仕途坎坷,报国无门。他常以诗歌抒发内心的愤懑与不甘,《马诗》系列便是借 “马” 这一意象,寄托自己渴望被重用、建功立业的抱负。
三、原文及逐句解析
(一)原文
大漠沙如雪,
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
快走踏清秋。
(二)逐句解析
- “大漠沙如雪”
- 字词理解:大漠(广阔的沙漠)、如(好像)
- 句意:广阔的沙漠中,沙子像白雪一样洁白、松软。
- 手法与作用:运用比喻,将 “沙” 比作 “雪”,既写出沙漠的辽阔,又突出沙子的洁白,营造出苍凉、壮丽的画面感。
- “燕山月似钩”
- 字词理解:燕山(古代北方著名山脉,此处泛指边疆山脉)、钩(古代的一种兵器,形状弯曲)
- 句意:燕山上空的月亮,像一把弯曲的银钩。
- 手法与作用:同样用比喻,将 “月” 比作 “钩”,既描绘出月亮的形状,又暗含边疆的征战氛围(“钩” 常与兵器、战争相关),与上句的 “大漠” 呼应,构建出边疆的典型环境。
- “何当金络脑”
- 字词理解:何当(何时才能)、金络脑(用黄金装饰的马笼头,象征马被重用,也暗指人才得到赏识)
- 句意:什么时候才能给骏马戴上用黄金装饰的马笼头呢?
- 情感与作用:以问句开篇,直接抒发诗人的渴望 —— 希望自己像骏马一样,得到统治者的重视,获得施展才华的机会,暗含怀才不遇的苦闷。
- “快走踏清秋”
- 字词理解:快走(尽情奔驰)、踏(踩、驰骋)、清秋(清爽的秋天,古代多在秋天阅兵、征战,此处指适宜建功立业的时机)
- 句意:让它在清爽的秋天里尽情奔驰,驰骋沙场。
- 情感与作用:承接上句的渴望,描绘出骏马驰骋的豪迈场景,实则是诗人对自己能在战场上建功立业、实现理想的憧憬,情感激昂,充满力量。
四、主题思想
这首诗借 “马” 喻人,通过描绘边疆大漠的壮丽景色和对骏马被重用的渴望,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以及渴望被赏识、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远大抱负,同时也反映了中唐时期有才华的文人在动荡社会中的无奈与追求。
五、重点字词积累
六、学法指导
- 意象分析法:抓住 “马”“大漠”“月”“金络脑” 等意象,理解它们的象征意义(如 “马” 象征诗人自己,“金络脑” 象征重用),有助于把握诗歌主旨。
- 对比阅读法:可将《马诗》与其他边塞诗(如王昌龄《出塞》)对比,感受不同诗人笔下边疆的氛围和情感表达的差异。
- 联想想象法:结合诗句描绘的画面,想象沙漠月夜的景象和骏马驰骋的场景,体会诗歌的意境美和情感的感染力。
- 知人论世法:了解李贺的生平经历(仕途坎坷、报国无门),能更深刻地理解诗中怀才不遇的情感,避免对诗歌主题的浅层解读。
(责编: admin)
版权声明:网站作为信息内容发布平台,不代表本网站立场,不承担任何经济和法律责任。文章内容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