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智能 >

33 岁女教师离世引关注,南京大学回应:深切哀悼,将加强教师关怀​

发布时间:2025-08-28 15:45:29来源:
近日,“南京大学 33 岁女教师离世” 的消息在社交平台引发广泛关注。据知情人士透露,该教师为南京大学某院系青年教师,此前长期承担教学与科研任务,离世前曾因工作强度较大出现身体不适。9 月 X 日,南京大学就此事正式作出回应,对离世教师表达深切哀悼,同时表示将进一步完善教师关怀机制,关注青年教师身心健康。
事件引发热议:青年教师健康问题再受关注
事件最初由网友在社交平台发文提及,称该 33 岁女教师为南京大学优秀青年学者,主要从事人文社科领域研究,入职以来不仅要完成本科及研究生课程教学,还需承担多项科研项目、撰写学术论文,“经常加班到深夜,去年还曾因过度劳累住院观察”。消息传开后,“青年教师工作压力”“高校教师健康保障” 等话题迅速登上热搜,不少高校教师在评论区留言,分享自身 “教学 + 科研 + 行政” 多重任务叠加的工作状态,呼吁社会关注青年教师群体的身心负担。
“33 岁正是学术生涯上升期,也是家庭责任关键期,既要拼科研成果,又要顾教学质量,压力确实很大。” 一位同属人文社科领域的高校青年教师告诉记者,自己每年需完成不少于 200 课时的教学任务,同时要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申报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经常感觉时间不够用,周末和节假日加班是常态,偶尔会出现失眠、心悸等问题,但很少有时间去系统调理”。
校方正式回应:深切哀悼,已开展相关慰问与后续工作
9 月 X 日下午,南京大学通过官方渠道就此事发布声明。声明中提到,该校对这位年轻教师的离世深感悲痛与惋惜,学校领导第一时间与教师家属取得联系,表达深切慰问,并安排专人协助家属处理后续事宜,“将尽最大努力为家属提供必要的帮助与支持”。
关于外界关注的教师工作强度与健康保障问题,声明明确表示,学校始终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尤其是青年教师的成长与发展。“针对青年教师面临的工作压力,学校近年来已推出多项支持措施,包括设立青年教师科研启动基金、优化教学任务分配机制、搭建学术交流平台等。” 声明同时指出,此次事件也反映出学校在教师身心健康关怀方面仍有提升空间,“后续将进一步完善教师健康管理服务,定期组织健康体检与心理健康讲座,建立教师心理支持热线,为教师提供及时的心理疏导与健康指导”。
此外,南京大学相关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补充道,学校将以此次事件为契机,组织各院系开展青年教师工作与生活状况调研,“深入了解他们在教学、科研、生活等方面的实际困难,针对性地优化政策,比如适当调整青年教师初期科研考核周期、增加教学辅助人员配置,为青年教师减轻不必要的负担,让他们能更安心地投入教学与科研工作”。
专家呼吁:构建 “全方位关怀体系”,守护青年教师健康
事件引发的关于青年教师健康的讨论,也得到教育领域专家的关注。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陈晨表示,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对人才培养与科研创新要求的提升,青年教师面临的 “双重压力” 日益凸显 —— 既要在学术领域快速成长,又要应对高强度的教学任务,“部分高校在考核评价机制上仍存在‘重成果、轻关怀’的倾向,导致青年教师长期处于高压状态,身心健康容易被忽视”。
她建议,高校应建立 “全方位的青年教师关怀体系”:在工作层面,优化考核评价标准,避免 “唯论文、唯项目” 的单一评价导向,为青年教师提供更灵活的成长空间;在健康层面,将教师心理健康纳入学校常规管理,建立常态化健康监测与干预机制;在生活层面,关注青年教师住房、子女教育等实际需求,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只有让青年教师感受到被尊重、被关怀,才能让他们更好地发挥才华,为教育事业长期贡献力量。”
目前,关于离世教师的具体情况,南京大学表示将尊重家属意愿,不再过多公开细节。而围绕事件展开的对青年教师健康与权益保障的讨论,仍在持续发酵,不少网友与高校教师期待,此次事件能推动高校进一步完善教师关怀机制,让青年教师在投身教育事业的同时,也能守护好自身的身心健康。
(责编: admin)

版权声明:网站作为信息内容发布平台,不代表本网站立场,不承担任何经济和法律责任。文章内容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