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南阳:无人驾驶快递车雨中“求救”,热心夫妇暖心相助
雨夜惊魂:无人车“求救”引围观
据目击者描述,事发时正值晚高峰,暴雨导致路面能见度不足50米。这辆白色无人驾驶快递车在行驶至积水路段时,因避让行人操作过急,右后轮不慎滑入路边泥沟,车身呈30度倾斜卡住。更令人啼笑皆非的是,车辆系统检测到故障后,自动启动了预设的“紧急求救语音提示”,机械重复的“救救我”声在雨中显得格外突兀。
“当时以为是谁在恶作剧,走近一看才发现是辆快递车在‘喊救命’。”附近便利店老板王先生回忆道。由于提示音持续不断,短短十分钟内就吸引了十余名路人驻足围观,其中不乏举着手机拍摄的市民。
暖心一幕:夫妻合力推车解困
就在众人议论纷纷时,一对骑电动车路过的夫妇主动上前施救。妻子邹女士在接受采访时还原了现场:“我们刚从超市买完东西回家,听到‘救救我’的声音觉得特别滑稽,但看到车子卡得挺深,还是决定帮忙。”
由于泥沟较深且路面湿滑,邹女士和丈夫不得不先将电动车停靠在安全区域,随后徒手清理快递车周围的淤泥。在尝试直接拖拽未果后,他们发现车辆底部设有一个手动重启按钮。“我们俩一个在前面拉,一个在后面推,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它弄出来。”邹女士笑着说,“脱困后它还‘谢谢’了我们一声,虽然知道是程序设定,但还是觉得挺暖心的。”
据技术人员介绍,该无人驾驶快递车搭载了L4级自动驾驶系统,具备障碍物识别、路径规划等功能,但此次因极端天气导致传感器短暂失灵,触发了紧急求救模式。车辆脱困后,系统自动重启并完成了剩余配送任务。
技术反思:无人配送的“成长烦恼”
这起事件虽以温馨结局收场,却暴露出无人配送技术在复杂场景下的适应性短板。行业专家指出,当前无人驾驶快递车主要依赖激光雷达、摄像头等传感器进行环境感知,但在暴雨、积雪等极端天气下,传感器易受干扰导致误判。此外,车辆自救机制的设计也需更加人性化——例如通过语音提示引导路人协助,而非单纯重复求救信息。
京东物流相关负责人表示,公司已针对此次事件成立专项小组,计划在三个月内完成以下升级:
- 增强环境适应性:为车辆加装防水罩和温度传感器,提升极端天气下的稳定性;
- 优化交互系统:新增多语言语音提示功能,并增加“请帮我联系客服”等指令;
- 完善应急机制:与市政部门合作,在车辆中预存道路救援电话,缩短故障处理时间。
社会温度:科技与人文的双向奔赴
事件经媒体报道后,迅速登上微博热搜榜,网友评论两极分化却充满温情。有人调侃:“这车怕不是成精了,都知道喊救命了!”更多人则点赞夫妇的善举:“科技再先进,也抵不过人心的温暖。”
事实上,这并非无人驾驶快递车首次引发社会关注。2024年,杭州某无人车因“遵守交规等红灯”走红网络;2025年初,深圳一辆无人车在暴雨中主动为行人撑伞的视频感动无数网友。这些案例表明,随着无人配送技术的普及,公众对其态度正从好奇转向包容,甚至主动参与共建安全、高效的物流环境。
正如邹女士所说:“科技让生活更方便,但人心才能让世界更温暖。下次遇到这种情况,我还是会帮忙的。”在这场雨夜救援中,无人驾驶快递车的“求救声”不仅唤来了帮助,更奏响了一曲科技与人文的和谐乐章。
版权声明:网站作为信息内容发布平台,不代表本网站立场,不承担任何经济和法律责任。文章内容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