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兼职送外卖:一晚29元背后的真实与思考
记者兼职送外卖:一晚29元背后的真实与思考
近日,记者龚润泽与于源绮在完成当日工作后,化身众包骑手开启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兼职体验。这场持续两小时的“外卖初体验”,最终以5单29元的收入收尾,却意外掀开外卖行业鲜为人知的一面——当镜头对准骑手时,我们究竟看到了什么?
一、新手“闯关”:迷路、超时与水坑里的狼狈
傍晚6点的城市街头,龚润泽的电动车踏板上,保温箱与矿泉水瓶在暮色中微微晃动。首单任务看似简单:从商场取餐送至2公里外的写字楼。然而,商场内错综复杂的店铺布局让这位新手瞬间迷失方向,绕行三圈后,他不得不向保安求助,最终在距离取餐时间仅剩5分钟时才找到目标店铺。
“您好,您的外卖到了!”当龚润泽气喘吁吁地将餐盒递给顾客时,手机屏幕上的配送倒计时已归零。这单因超时被扣除3元,实际收入仅5.3元。更戏剧性的是,在返回商场取第二单的路上,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让街道瞬间变成泽国。龚润泽的电动车在积水中打滑,连人带车栽进水坑,保温箱里的奶茶瞬间倾洒。尽管他迅速用雨衣包裹剩余餐品,但最终仍因两单超时和一单洒漏被扣款12元。
“那一刻,我盯着手机里跳动的罚款提示,终于理解了骑手们常说的‘系统的时间,不闯红灯根本送不完’。”龚润泽在当晚的体验日记中写道。
二、数据背后的真相:29元与“日入过千”的割裂
这场兼职体验并非个例。7月19日,山东记者周凌峰与张一帆在济南的午晚高峰连续奋战4小时,完成17单配送,最终收入88.1元(含补贴),在当日骑手排行榜中位列4123名。而同一时段,榜单首位的骑手以150单的成绩创下日收入纪录,但周凌峰在采访中透露:“那位骑手从早7点跑到凌晨2点,电动车换了5次电池,午餐只吃了个煎饼果子。”
“日入过千”的传说在社交媒体上屡见不鲜,但真实数据却呈现另一番景象。据多家外卖平台披露,2025年夏季骑手平均时薪为25-30元,若扣除超时罚款、餐损赔偿及装备成本,实际收入可能更低。一位从业3年的骑手向记者展示其7月收入明细:总流水12,800元中,罚款与赔偿占比达18%,电动车维修、电池租赁等支出占12%,最终到手收入仅9,000余元。
三、兼职浪潮:从“副业刚需”到生活解压阀
龚润泽与于源绮的体验并非偶然。近期,“下班兼职送外卖”在社交平台引发热议:四川遂宁公职人员孙先生利用业余时间送外卖,6天收入600余元;南昌汽车销售朱玉麒每晚跑3小时,月增收2000元;更有年轻人将送外卖视为“燃脂运动”,在配送中完成每日健身目标。
“这不是为了暴富,而是为了掌控生活节奏。”孙先生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作为体制内工作者,他坦言送外卖带来的不仅是额外收入,更是一种“逃离格子间”的自由感:“晚上骑着电动车在江边吹风,看着城市灯火,那种感觉比刷短视频踏实多了。”
这种心态在年轻群体中尤为普遍。28岁的程序员李阳向记者透露,他每周三、五下班后兼职跑网约车:“代码写累了,换个环境跟乘客聊聊天,反而能缓解职业倦怠。”而龚润泽在体验结束后也感慨:“当记者时,我总在追问别人的故事;送外卖那晚,我却成了被城市追问的人——为什么超时?为什么洒漏?这些追问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报道视角。”
四、行业观察:兼职骑手与全职生态的微妙平衡
兼职骑手的涌入,正在悄然改变外卖行业的生态。某平台运营负责人向记者透露,2025年夏季众包骑手数量同比增长40%,其中兼职者占比超60%。这些“灵活劳动力”在高峰时段有效缓解了运力压力,但也引发争议:部分全职骑手抱怨“订单被分流”,而消费者则担忧“兼职骑手专业性不足”。
“系统不会区分全职还是兼职,它只认数据。”周凌峰在体验报告中写道。他发现,平台算法在派单时优先考量骑手位置、历史评分等因素,兼职者因接单量较少,往往只能获得“边角料”订单——距离远、报酬低、超时风险高。这种机制下,兼职骑手的收入稳定性远低于全职者。
五、记者手记:29元背后的城市温度
凌晨1点,龚润泽终于结束体验。当他脱下湿透的防晒衣,发现手机里躺着一条未读消息:一位顾客在订单备注中写道:“雨天路滑,安全第一,迟到没关系。”这条留言,让他想起体验中遇到的温暖瞬间:商场保安主动指引路线、奶茶店员多塞了一包干燥剂、顾客接过餐盒时的那声“谢谢”……
“29元买不来一顿晚餐,却买到了对一座城市的重新认知。”龚润泽在日记结尾写道,“当我们在讨论骑手收入时,或许更该关注那些无法被数据量化的东西——比如,一个微笑如何化解超时的尴尬,一句‘不急’如何减轻暴雨中的焦虑。这些微小的善意,才是城市运转的真正润滑剂。”
夜幕下的城市仍在流动,电动车的灯光如萤火般穿梭。对于龚润泽与于源绮而言,这晚的29元不仅是兼职收入,更是一份关于生活、职业与人性洞察的特殊稿酬。
版权声明:网站作为信息内容发布平台,不代表本网站立场,不承担任何经济和法律责任。文章内容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