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国内 >

61岁老伯黄昏恋变噩梦:新婚当日脑梗,百万补偿款被继妻“掏空”

发布时间:2025-08-15 10:56:17来源:

61岁老伯黄昏恋变噩梦:新婚当日脑梗,百万补偿款被继妻“掏空”

2016年,上海61岁的王老伯与小自己16岁的任芳步入婚姻殿堂,本应是开启人生“第二春”的喜事,却因一场突如其来的脑梗彻底改写了命运轨迹。这场“老少配”的黄昏恋,不仅让王老伯的健康急转直下,更引发了一场持续数年的监护权争夺与财产纠纷,最终暴露出监护制度漏洞与社会伦理困境。

新婚变急诊:健康崩塌埋下隐患

2016年,离婚20余年的王老伯与任芳登记结婚,亲友们曾感叹“老来有伴”的缘分,然而婚礼当天,王老伯突发脑梗被紧急送医,此后身体每况愈下,连续多次脑梗后于2019年彻底瘫痪,左半身失去行动能力,仅能靠右手勉强比划。这场突如其来的疾病,不仅让王老伯失去自理能力,更成为后续家庭矛盾的导火索。

百万补偿款成争夺焦点:18个月取现110万

2020年,王家旧宅启动旧改安置,王老伯与女儿王静共同获得一套100余平方米的安置房及200余万元补偿款。法院判决父女各享50%产权,其中王老伯分得110余万元。然而,这笔本应用于保障其晚年生活的资金,却成为任芳与继女王静拉锯战的核心。

2021年,任芳通过诉讼成为王老伯的监护人,并迅速起诉要求分割征收利益。尽管法院驳回其分割房产的请求,但110万元补偿款被转入由任芳控制的账户。从2023年2月起,任芳开始频繁取现,最初每日限额5000元,后增至每日5万元,至2024年8月卡内余额仅剩42.29元。任芳辩称“将钱存至湖南老家银行吃高息”,但法院查实其名下账户仍有78万元未动用,且王老伯每月6000元退休金已足够覆盖养老院费用,一年半花掉近40万元的解释显然难以服众。

监护权争夺战:从“独任监护”到“共同监护”

面对继母的财产转移行为,王静于2024年8月向黄浦区法院起诉要求变更监护权。法庭上,她提交的银行流水显示,任芳在18个月内通过ATM机取现110万元,最多时单日取现5万元。养老院护工证言也戳破任芳“购买进口营养品”的谎言:“她每月只来两次,从未带过补品。”

法院审理认为,110万元属大额财产,王老伯处于弱势地位,任芳将款项全部存入自己名下账户已对其财产权益造成现实危险。最终判决王静与任芳为“共同监护人”,处分财产需两人同意。法官强调:“家庭监护的核心,从来不是争谁是监护人,而是谁能真正为失能的亲人撑起一片天。”

房产分割诉求被驳:司法坚守“最有利于被监护人”原则

在监护权变更的同时,任芳以王老伯名义起诉王静,要求分割安置房并索要106万余元折价款。法院审理认为,被监护人王老伯病情平稳、照护正常,并无分割房产的迫切需求,且任芳未能提供充分证据支持其诉求。尽管法官明确“若未来王老伯确有需要,法院将依法分割房产”,但此次诉讼仍因证据不足被驳回。

制度漏洞与伦理困境:黄昏恋背后的警示

这起案件暴露出监护制度的重大漏洞。北京某律所合伙人指出:“现行法律对监护人财产处置缺乏实时监管,导致‘合法侵占’频发。”数据显示,2024年上海法院审理的类似案件中,63%存在监护人转移财产行为,平均涉案金额达87万元。

王老伯外甥林先生的回忆更令人唏嘘:“外婆生前就反对这门婚事,说‘她比你小那么多,图你什么?’”果然,外婆去世后,任芳立即展开遗产争夺,甚至在2024年试图将户口迁入外婆留下的老宅,引发家族强烈反对。

司法创新与社会反思:守护失能者的尊严

黄浦区法院主审法官在判决书中写道:“监护制度的设计初衷是保护被监护人权益,而非成为利益输送的工具。”此次判决通过“共同监护+财产共管”模式,为失能老人财产保护提供了新思路。同时,案件也引发社会对“黄昏恋”风险的深思:当爱情与利益交织,如何通过法律与制度设计,避免“老来伴”沦为“财产掠夺者”?

结语
王老伯的遭遇,是一面映照社会伦理与法律制度的镜子。在老龄化加速的今天,如何完善监护制度、加强财产监管、守护失能者尊严,已成为亟待解决的社会命题。正如法官所言:“真正的监护,不是争夺权力,而是用责任与爱心,为亲人托起生命的最后尊严。”

(责编: admin1)

版权声明:网站作为信息内容发布平台,不代表本网站立场,不承担任何经济和法律责任。文章内容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