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德明古镇“多名领导围观考核环卫工”引争议,涉事方致歉并整改
事件回顾:考核场景被指“形式主义”
据网友发布的视频显示,8月12日,德明古镇景区内一名环卫工拉着一车垃圾桶进行擦拭,周围多名工作人员手持表格围观,并时不时记录或交谈。画面中,环卫工独自作业,而考核人员呈围观姿态,形成鲜明对比。网友质疑:“考核为何要在公共场合进行?如此阵仗是否给基层员工造成压力?”
德明古镇工作人员回应媒体称,视频拍摄的是景区每月定期开展的保洁班组内部考核,考核内容包括垃圾清理及时性、垃圾桶清洁程度及周边环境整洁度。当时,保洁员工正在展示岗位技能,各班组负责人现场打分。但工作人员也承认:“在公共场合考核确实不妥,考核人员状态散漫,给人观感不好,已向领导反馈并寻求改进方案。”
涉事方致歉:修改考核细则,杜绝形式主义
8月14日晚,石家庄西部长青森林康养城有限公司发布正式通报,确认视频画面为8月12日保洁班组考核场景。公司表示,已对相关责任人进行批评教育,并着手修改完善卫生考核细则,未来将采取“更科学、合理、人性化”的工作方式,避免类似争议。
通报中,公司特别感谢游客和媒体的监督,并承诺“以提升服务质量为核心,持续优化管理流程”。然而,通报未详细说明考核细则的具体修改方向,仅强调“杜绝形式主义”。
争议焦点:考核应注重实效还是形式?
事件引发公众对基层员工考核方式的讨论。部分网友认为,公共场合围观考核不仅侵犯员工尊严,更暴露管理层面“重形式、轻实效”的问题。一位自称景区前员工的网友留言:“以前考核要背手册、默写流程,现在改成当众表演擦垃圾桶,本质都是折腾人。”
也有观点指出,定期考核本身是必要的,但需注意方式方法。劳动法专家表示,根据《劳动合同法》,用人单位有权对员工进行考核,但应遵循“合理、合法、必要”原则,避免在公共场合实施可能损害员工人格尊严的行为。
行业反思:基层考核如何兼顾效率与温度?
德明古镇事件并非孤例。近年来,多地曝出类似争议:某地城管部门要求环卫工拍照打卡、某工厂流水线设置“人脸识别监督屏”……这些案例折射出基层管理中“数字化考核”与“人性化关怀”的失衡。
石家庄市环卫事务中心副主任高晓霞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环卫行业考核应聚焦实际效果,例如通过抽查、匿名评价等方式减少对员工的干扰。她以今年3月启动的石家庄春季“洁城行动”为例:“当时我们要求各区环卫部门增加人工巡回保洁次数,但严禁在街头摆拍或形式化检查,重点看路面是否干净、群众是否满意。”
后续进展:游客期待整改落地
截至8月15日,德明古镇景区已删除相关争议视频,并在游客服务中心增设意见箱,收集对考核方式的建议。部分游客表示,希望景区能公开修改后的考核细则,并邀请员工代表参与设计。
“环卫工是景区的‘美容师’,他们的尊严值得被尊重。”游客李女士说,“考核可以严格,但别让员工觉得自己在‘被观赏’。”此次事件也为服务行业敲响警钟:管理创新需以员工权益为底线,唯有如此,才能实现企业与员工的双赢。
版权声明:网站作为信息内容发布平台,不代表本网站立场,不承担任何经济和法律责任。文章内容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