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假装上班无限公司”:30元日租背后的职场新生态
杭州“假装上班无限公司”:30元日租背后的职场新生态
在杭州滨江浦沿的一栋写字楼里,一家名为“假装上班无限公司”的机构正以每天30元的租金吸引着特殊群体——他们既非传统意义上的上班族,也非纯粹的创业者,而是通过付费“假装上班”来寻找职场价值、突破职业瓶颈的“探索者”。自开业两个月以来,已有三四十人在此“打卡”,预约群人数突破百人,甚至有年入百万的企业家专程体验“假装面试”。这一现象折射出当代年轻人对职场身份认同的深层需求,也催生了共享办公领域的新物种。
“假装上班”的N种打开方式
走进这家400平方米的办公空间,标准工位、会议室、直播间一应俱全,甚至前台背景墙都经过精心设计。与传统共享办公不同,这里的“员工”构成多元:
- 职场预演者:浙江某高校大三学生小岳是“老员工”,他每天支付30元,不仅获得工位使用权,还能跟随创始人陈英健参加企业家沙龙。他坦言:“这里接触到的商业模式和思维方式,比书本知识更实用。”
- 效率提升者:小红书博主朱小姐选择包月办公,每月150元的价格让她告别居家办公的懒散。“工作场景能激发专注力,还能和其他创业者碰撞灵感。”
- 职业过渡者:贵阳青年小彭曾因薪资低辞职创业,但酒水生意遇挫后陷入迷茫。在陈英健的指导下,他通过参与温州小吃、蜂蜜水等项目订单,月收入突破五位数,最终成为公司正式员工。
- 社交实验者:年入百万的大宗商品贸易商戴先生专程从萧山赶来“假装面试”,只为体验这一新兴模式:“30元的价格远低于市场工位租金,但背后的社交价值不可估量。”
创始人陈英健:从“偶然创意”到“职场充电站”
90后创始人陈英健的创业灵感源于朋友孩子的求职困境。2023年,刚毕业的小储因迷茫不敢面试,提出“假装上班”的创意。陈英健恰好拥有闲置办公场地,双方一拍即合,通过小红书推广后迅速走红。
公司采用“低门槛+高附加值”模式:
- 基础服务:每日30元提供1.4米宽工位、24小时Wi-Fi、茶水及免费午餐(老板在场时);
- 增值服务:组织企业家沙龙、创业项目对接,甚至为迷茫者提供订单资源(利润三七分成);
- 法律规避:通过申请表、安全协议及面试流程,将关系定性为商业租赁,避免劳动纠纷。
陈英健强调:“这里不是躺平者的避难所,而是职场人的缓冲带。”数据显示,80%的“员工”会主动加班,深夜10点后仍有三四人驻守。
现象背后:职场身份焦虑与共享经济创新
“假装上班”的火爆,本质是年轻人对职场仪式感的渴望。心理学家指出,固定工位、朝九晚五的节奏能缓解失业焦虑,维持社会连接感。而陈英健的商业模式,则巧妙融合了共享办公、社交裂变与轻资产创业:
- 空间复用:利用闲置工位降低边际成本,日租30元仍能覆盖水电及基础服务;
- 资源整合:通过企业家资源网络,为“员工”提供订单、人脉等隐性福利;
- 品牌溢价:借助“假装上班”的争议性话题,快速积累流量并探索“起号”变现。
目前,全国已有14家企业以“假装上班”命名,多家公司申请相关商标,显示这一模式正被资本关注。
争议与未来:是昙花一现还是长期需求?
尽管“假装上班”受到部分年轻人追捧,但也面临质疑:
- 法律边界:市场监管部门将其定性为工位出租,但若涉及职业介绍、培训收费,可能触及劳务派遣或教育资质红线;
- 可持续性:陈英健坦言,当前收入难以覆盖成本,未来计划通过广告合作、企业定制服务盈利;
- 社会认知:部分网友认为这是“付费体验牛马生活”,但参与者小岳反驳:“30元买的是职场身份认同,这比任何鸡汤都管用。”
结语
从“躺平”到“假装上班”,当代年轻人的职业探索从未停止。杭州的这场实验或许无法定义未来职场,但它至少证明:在不确定的时代,人们依然愿意为希望买单——哪怕只是每天30元的“仪式感”。
版权声明:网站作为信息内容发布平台,不代表本网站立场,不承担任何经济和法律责任。文章内容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