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总量突破1669.6万个,同比增长53%领跑全球
我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总量突破1669.6万个,同比增长53%领跑全球
2025年8月22日,国家能源局发布最新数据显示,截至7月底,我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枪)总数达1669.6万个,同比增长53%,创历史新高。其中,公共充电设施420.2万个,同比增长38%;私人充电设施1249.4万个,同比增长58.8%。这一数据表明,我国充电网络建设正以“公共+私人”双轮驱动模式加速覆盖,为新能源汽车产业持续增长提供坚实支撑。
规模跃升:半年增量近乎翻倍,私人充电成主力
根据中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促进联盟(中国充电联盟)此前数据,2025年上半年我国充电设施增量达328.2万个,同比上升99.2%,近乎翻倍。其中,私人充电设施增量占比超八成,同比暴增120.8%,成为推动总量增长的核心动力。这一趋势与新能源汽车私人消费市场爆发密切相关——2025年1-6月,我国新能源汽车国内销量达587.8万辆,同比增长超40%,私人用户占比持续攀升。
从区域分布看,广东、浙江、江苏、上海、山东等十省市公共充电桩占比达67%,形成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核心充电网络集群。全国充电电量集中于广东、江苏、河北等省份,公交车和乘用车为主要用电主体,反映出充电设施与出行需求的深度契合。
技术迭代:超充网络覆盖全国,充电效率比肩加油
在规模扩张的同时,我国充电技术正迈向“超充时代”。以深圳为例,其已建成全球首个“超充之城”,全市超充站数量突破5000座,实现“1公里超充圈”覆盖。华为数字能源推出的600kW全液冷超充桩,可实现“一秒一公里”的充电速度,充电效率媲美燃油车加油。
技术突破背后是产业链协同创新。特来电、星星充电等头部运营商通过“光储充放”一体化模式,将充电站与光伏发电、储能系统结合,降低用电成本30%以上。国家电网则依托智能电网技术,实现充电负荷与电网的动态平衡,避免高峰时段用电冲击。
政策护航:从“建桩”到“用桩”全链条支持
政策红利是充电基础设施快速落地的关键。2025年以来,多部委联合出台《关于进一步提升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服务保障能力的实施意见》,明确要求:
- 居住区充电:新建住宅配建停车位100%建设充电设施或预留安装条件;
- 公共领域充电:高速公路服务区充电桩覆盖率达100%,县级以上城市基本建成“15分钟充电圈”;
- 财政补贴:对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赠送充电券,对运营商给予建设补贴和运营奖励。
以北京为例,其通过“充电设施补贴+电价优惠”组合拳,推动私人充电桩安装率从2020年的30%提升至2025年的75%,有效缓解“里程焦虑”。
全球对比:中国充电网络密度超欧美总和
横向对比看,我国充电基础设施规模已远超欧美。截至2025年7月:
- 美国:公共充电桩约15万个,私人充电桩约80万个,总量不足中国的1/10;
- 欧盟:公共充电桩约50万个,私人充电桩约300万个,总量仅为中国的1/4。
更关键的是,中国充电网络覆盖密度全球领先。以高速公路为例,我国已建成全球最长的充电服务网络,总里程超16万公里,平均每50公里设一座充电站;而美国高速公路充电桩覆盖率不足30%,欧洲主要国家覆盖率约60%。
未来展望:从“量变”到“质变”的升级战
尽管成绩斐然,但行业仍面临结构性挑战。中国充电联盟指出,当前公共充电桩平均利用率不足15%,部分地区存在“僵尸桩”现象;同时,农村地区充电设施覆盖率不足20%,成为制约新能源汽车下乡的瓶颈。
版权声明:网站作为信息内容发布平台,不代表本网站立场,不承担任何经济和法律责任。文章内容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