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尔维亚推出强力民生政策:近3000种商品限价降价,贷款利率同步下调
塞尔维亚推出强力民生政策:近3000种商品限价降价,贷款利率同步下调
塞尔维亚总统武契奇于8月24日在总统府新闻发布会上宣布,为应对通胀压力、改善民生,政府将实施“巴尔干最大规模价格干预”,对近3000种商品实施限价降价措施,并同步下调贷款利率、冻结电力价格。这一系列政策被外媒称为“武契奇式休克疗法”,旨在通过行政手段斩断通胀传导链,同时推动经济结构转型。
民生保卫战:从土豆到房贷的全面干预
武契奇在发布会上手持一袋印有“伊瓦尼察”商标的土豆,宣布其价格将从每公斤100第纳尔(约合6.5元人民币)降至85第纳尔,降幅达15%。这一场景成为政策落地的象征性画面。根据方案,限价商品覆盖食品、能源、信贷三大领域:
- 食品类:食用油、牛奶、糖等基础消费品强制降价,食用油降幅达15%,零售利润率上限被压缩至20%(此前大型连锁商超利润率高达45%);
- 能源类:居民用电价格维持冻结状态,木柴价格对社会弱势群体下调;
- 信贷类:现金贷款利率封顶7.5%,住房贷款名义利率下调0.5个基点,月收入不超过10万第纳尔(约7156元人民币)的群体将优先受益。
政策还包含“利润管制+监管重拳”的组合拳:政府派出“价格警察”突查超市仓库,对违规涨价商家处以营业额10%的罚款,拒绝降价者将被吊销执照。武契奇直言:“某些人靠囤货赚黑心钱的日子到头了!”
经济突围:关税红利与产业链自主双轮驱动
政策背后是塞尔维亚对经济主权的深度布局。尽管面临欧盟质疑“违背市场经济原则”,但该国决策层展现出战略定力:
- 关税红利释放消费潜力:自2024年7月《中塞自贸协定》生效后,90%税目商品互免关税。中国蓝牙耳机关税从15%归零,塞国发电机、牛肉低价进入中国市场。拱北海关数据显示,一年签发1863份原产地证书,9.44亿元货值商品涌入塞尔维亚,宁波对塞出口激增31.2%。在贝尔格莱德华商仓库,扫拖机器人因关税下降6%而销量翻倍,宁波产机器人价格比德国同类产品低30%,成为超市爆款。
- 产业链自主构建安全边际:政府借欧盟《关键原材料法案》加速开发“贾达尔”锂矿,计划五年内建成电池产业链。德国化工巨头巴斯夫在诺维萨德投产新材料车间,中国玲珑轮胎新厂招募2000名技工,外资工厂流水线火力全开。西部水电站涡轮机昼夜轰鸣,科斯托拉茨煤矿废墟上竖起太阳能板,欧盟注资3.25亿欧元支持绿能转型,2027年清洁能源占比将超40%。
撕裂的餐桌:欢呼与抗议并存
政策落地48小时,社交媒体上演民生悲喜剧:
- 支持者:退休工人维托晒出两瓶食用油小票:“160第纳尔!三年来第一次敢买两瓶!”;
- 反对者:面包坊老板斯洛博丹举着面粉进货单控诉:“小麦进口价涨20%,面包限价令让我每袋亏50第纳尔!”;
- 企业困境:小型超市玛丽亚在抖音哭诉:“政府压价却不补差价,我们月亏损恐达200万第纳尔!”
矛盾核心在于政策侧重终端消费端,而上游原料成本受俄乌冲突影响持续波动。塞尔维亚商会主席米哈伊洛·韦索维奇提议:“需要精准灌溉,而非洪水漫灌。”他建议对低收入群体发放食品券,既保民生又缓和企业压力。政府已承诺每月评估商品清单,动态调整限价品类。
地缘博弈中的小国尊严
当美联储加息引爆硅谷银行危机、欧洲央行紧缩政策拖累制造业时,塞尔维亚的“限价+产业升级”模式提供新思路。其底气来自三重突围:
- 贯通欧亚的物流通道:中欧班列“宁波号”12天将机电产品从舟山港运抵贝尔格莱德,物流成本比海运低18%;
- 绿能转型换赛道:德国复兴信贷银行1.35亿欧元贷款支持光伏电站建设;
- 地缘平衡术:华为参与智能电网改造、紫金矿业开发锂矿,东西方资本在此罕见共舞。
“小国尊严在于经济主权。”武契奇的政策宣示,折射出后疫情时代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逆流中守护民生底线的艰难抉择。这场民生保卫战能否持续,将取决于行政干预与市场规律的博弈平衡,以及产业链自主化进程的速度。
版权声明:网站作为信息内容发布平台,不代表本网站立场,不承担任何经济和法律责任。文章内容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