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岁三甲医院脑梗专家自曝患病,脑卒中年轻化敲响健康警钟
45岁三甲医院脑梗专家自曝患病,脑卒中年轻化敲响健康警钟
近日,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九人民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医师、博导李轶在社交媒体上自曝确诊“脑梗”,引发社会广泛关注。这位长期奋战在脑梗救治一线的专家,用自身经历为公众敲响了健康警钟:脑卒中已不再是老年人的“专利”,年轻人同样面临高风险。
专家自曝患病:过劳成主要诱因
李轶在视频中展示的磁共振报告显示,他确诊为“双侧额叶及放射冠区腔隙性梗塞灶”,即俗称的“腔梗”。尽管目前无症状且无需治疗,但这一结果仍令人震惊。作为脑血管领域的权威专家,李轶坦言,自己并无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常见诱因,唯一符合的高危因素是“过劳”。
他回忆,曾因过度疲劳引发间歇性失聪,经常半夜被叫去医院做急诊手术。最惊险的一次,他高烧一周仍坚持为急性脑梗患者手术,术后自己却因体力不支倒下,被送进抢救室。“我天天治疗脑梗,最后自己也得了脑梗。”李轶的自嘲,折射出当代职场人“拼命三郎”式工作模式的健康隐患。
脑卒中年轻化:16岁少年因游戏致病
李轶的病例并非孤例。近年来,脑卒中发病率呈现明显年轻化趋势。数据显示,我国脑卒中患者中,50岁以前的中青年占比达1/3,最年轻的病例仅30多岁。李轶在诊疗中曾遇到两名因沉迷游戏突发脑卒中的少年:其中一名16岁患者因长时间久坐、饮食不规律,送医时已半边身体瘫痪,虽经手术救回一命,但仍留下后遗症。
另一典型案例是34岁的男性患者,患病后仍拒绝戒烟,李轶反复劝说:“你记住你是34岁,不是74岁!把烟戒了,比吃什么灵丹妙药都重要。”此外,一位43岁的网约车司机因每天开车超13小时、全年无休,出现头疼、手麻症状,被诊断为过度疲劳引发的脑卒中前兆。
高危因素解析:过劳与不良生活习惯成主因
脑卒中(俗称“中风”)包括缺血性和出血性两种类型,其中缺血性脑梗死占比超80%。其高危因素除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传统疾病外,过劳、熬夜、久坐、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习惯正成为新“杀手”。
李轶指出,过劳会直接损伤血管内皮,增加血栓风险。他曾接诊的病例中,有人因连续工作超10小时后突发脑梗,也有人因长期睡眠不足(<6小时/日)导致血管弹性下降。此外,年轻人高盐高油饮食、缺乏运动、压力过大等问题,也加速了脑卒中的年轻化进程。
预防与急救:牢记“中风120”口诀
面对脑卒中高发态势,专家强调“预防远比治疗重要”。李轶提出五点建议:
- 定期体检:40岁以上人群每年查血压、血脂,五年一次脑血管检查;
- 控制危险因素:高血压患者需将血压控制在140/90mmHg以下,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7mmol/L;
- 健康生活方式:每日30分钟运动(如快走、游泳),低盐(<5克/日)、低脂饮食,戒烟限酒;
- 管理慢性病:对已确诊的高血压、糖尿病等患者,需遵医嘱用药并定期随访;
- 警惕过劳信号:连续工作超10小时或长期睡眠不足时,应立即调整作息。
若突发脑卒中,需牢记“中风120”急救口诀:
- “1”:看1张脸是否对称、口角歪斜;
- “2”:查2只胳膊是否单侧无力;
- “0”:聆听语言是否含糊不清。
若符合任一症状,需立即拨打120,并保持患者平卧,勿喂食喂水。发病4.5小时内是溶栓治疗的黄金时间窗,每耽误1分钟,约200万脑细胞死亡。
社会反思:健康是“1”,其他都是“0”
李轶的病例引发公众对职场健康文化的反思。他多次强调:“健康是1,其他都是0。就算赚再多钱,一旦身体垮了,就都是零。”这一观点得到广泛共鸣。网友评论称:“专家用自身经历告诉我们,别让‘拼命’成为健康的代价。”
随着脑卒中年轻化趋势加剧,专家呼吁社会各界重视职场健康管理,企业应合理安排员工工作时间,避免过度加班;个人需树立“预防为主”的健康理念,定期筛查危险因素,及时调整生活方式。唯有如此,才能遏制脑卒中向低龄人群蔓延的势头,守护更多年轻生命。
版权声明:网站作为信息内容发布平台,不代表本网站立场,不承担任何经济和法律责任。文章内容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