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下700米诞生全球首个超精密中微子探测器:江门中微子实验正式运行
中国地下700米诞生全球首个超精密中微子探测器:江门中微子实验正式运行
2025年8月26日,广东省江门市地下700米深处,一项承载人类探索宇宙奥秘使命的“大国重器”——江门中微子实验(JUNO)正式启动运行。这一由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主导、全球17个国家和地区74家科研机构近700名科学家参与的重大国际合作项目,成为全球首个投入运行的超大规模、超高精度中微子专用大科学装置,标志着我国在基础科学前沿领域实现历史性突破。
地下700米的“幽灵粒子捕手”
江门中微子实验的核心装置是一个直径35.4米的有机玻璃球,内部灌注2万吨高纯度液体闪烁体,外部由直径41.1米的不锈钢网壳支撑,并配备4.5万只光电倍增管。这一“巨型球体”被安置于地下实验大厅44米深的水池中央,通过屏蔽宇宙射线干扰,精准捕捉来自53公里外台山、阳江核电站反应堆产生的中微子。
中微子被称为“幽灵粒子”,其质量仅为电子的百万分之一,几乎不与物质相互作用,却携带宇宙起源的关键信息。江门中微子实验以“测定中微子质量顺序”为首要科学目标,即破解第三种中微子(ν₃)是否比第二种(ν₂)更重的谜题。这一问题的解答将重构粒子物理学标准模型,并深化对宇宙物质-反物质不对称性的理解。
十年磨一剑:从图纸到现实的科技长征
项目自2008年提出构想,历经17年攻坚:
- 2013年:获中科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及广东省政府支持;
- 2015年:启动地下实验室建设,攻克地下700米深部工程难题;
- 2021年:完成实验室主体建设,开启探测器安装;
- 2024年12月:探测器主体建成,启动超纯水与液体闪烁体灌注;
- 2025年8月:完成2万吨液体闪烁体精准灌注,正式运行取数。
项目总工程师马骁妍透露,灌注过程中需将6万吨超纯水分45天注入水池,液位差控制在厘米级,流量偏差不超过0.5%;随后用半年时间完成2万吨液体闪烁体置换,确保其洁净度、透明度及放射性本底达到极致要求。“这是数百名工程师与技术人员的智慧结晶,他们的协作让‘不可能’变为现实。”
三大技术突破定义国际新标杆
-
质量顺序测定精度全球领先:
江门中微子实验对质量顺序的测定不受地球物质效应干扰,可显著提升6个中微子振荡参数中3个参数的精度,为解开“中微子绝对质量”和“是否为马约拉纳粒子”等谜题奠定基础。 -
探测器规模与灵敏度创纪录:
2万吨液体闪烁体探测器规模是国际同类装置的20倍以上,能量分辨率达国际领先的0.8%,可捕捉到单个中微子与液闪相互作用产生的微弱光信号。 -
国际合作模式开创新范式:
项目汇聚中国、意大利、法国、捷克等国科研力量,意大利米兰大学教授Gioacchino Ranucci表示:“全球顶尖团队将液体闪烁体探测技术推向极限,为实验目标开辟了道路。”
30年寿命与升级愿景:探索宇宙终极谜题
江门中微子实验设计寿命达30年,未来将升级为全球最灵敏的“无中微子双贝塔衰变实验”装置,通过探测中微子绝对质量,验证“中微子是否为自身反粒子”这一马约拉纳假设。若成功,将解释宇宙中物质为何远多于反物质,并推动宇宙学、天体物理与粒子物理的交叉融合。
中科院院士、项目发言人王贻芳强调:“这是人类首次运行如此大规模的中微子专用装置,它将回答关于物质本质和宇宙演化的根本问题。从核电站中微子到太阳、超新星中微子,江门实验将开启探索未知物理的新窗口。”
从江门到世界:中国基础科学的里程碑
江门中微子实验的正式运行,不仅标志着我国在大科学装置建设领域跻身全球前列,更通过国际合作模式为全球科研治理提供中国方案。随着数据采集与分析的展开,这一地下700米的“科学灯塔”或将照亮人类认知宇宙的新边疆。
版权声明:网站作为信息内容发布平台,不代表本网站立场,不承担任何经济和法律责任。文章内容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