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宜昌西陵峡快乐谷景区蹦极事故:游客高空坠落,安全绳断裂引关注
湖北宜昌西陵峡快乐谷景区蹦极事故:游客高空坠落,安全绳断裂引关注
2025年8月26日下午13时许,湖北宜昌西陵峡快乐谷景区发生一起令人揪心的蹦极事故。一名女性游客在体验61米高的蹦极项目时,安全绳在第二次反弹过程中于安全绑带与绳索的连接处突然断裂,导致其从约40米高空坠落,身体撞上跳台下方的金属栏杆后落入水中,现场血迹斑斑的画面经社交平台传播后,迅速引发全网关注。
事故经过:目击者还原惊魂时刻
据现场目击者小何回忆,该游客首次下落后,蹦极绳完成反弹,但在第二次自然下落时,连接安全绑带与绳索的接口处突然断裂。失去束缚的游客以自由落体姿态坠向水面,途中撞上跳台下方的金属栏杆,最终落入水中。“水溅起很高,血水顺着水流扩散到岸边石头上,特别触目惊心。”另一名目击者描述,游客被救起时意识模糊,大腿和手臂有明显外伤,担架上留下大片血迹。现场视频显示,景区工作人员在5分钟内携带担架抵达,但救援过程中缺乏专业防护设备,游客被直接从水中拖拽至平台,暴露出应急预案的漏洞。
官方回应:游客无生命危险,景区停业整顿
事故发生后,夷陵区文化和旅游局迅速发布通报称,受伤游客已被及时送往医院接受治疗,无生命危险。目前,景区已暂停营业,事故原因正在调查中。西陵峡快乐谷景区也在当天下午3点发布停业检修通知,称将进行设备全面检修与维护,待完成后另行公告恢复营业。然而,景区工作人员在回应媒体时否认维修通知与事故有关,引发公众质疑。
争议焦点:绳子是否断裂?安全责任谁担?
事故发生后,关于“绳子是否断裂”成为争议焦点。峡口派出所工作人员最初回应称“绳子没断”,但现场血迹、断裂绳索以及目击者证词形成鲜明矛盾。有专家指出,蹦极绳需承受数吨拉力,连接环的材质和焊接工艺必须通过国际安全认证,若景区未按规范进行超声波探伤检测,断裂风险将成倍增加。
更令人震惊的是,景区附近商户透露,类似事故并非首次发生。2023年,该景区曾因悬崖秋千座椅脱落被责令整改,而此次事故中,派出所工作人员的初步回应与现场证据的矛盾,进一步加剧公众对监管部门公信力的质疑。
行业反思:极限运动安全漏洞亟待填补
西陵峡快乐谷的案例,撕开了国内极限运动景区安全管理的冰山一角。据统计,2020-2025年间,全国蹦极、悬崖秋千等项目共发生安全事故17起,其中6起涉及设备故障,但仅3起景区受到实质性处罚。中国旅游景区协会专家王琳直言,部分运营商为压缩成本,将设备维护外包给无资质团队,甚至篡改检测报告。“比如蹦极绳的动态负荷测试需要专业实验室,但有些景区直接用卡车拉拽模拟,数据完全不可信。”
监管层面的漏洞同样触目惊心。现行《旅游法》虽规定高风险项目需取得经营许可,但对日常维护、人员培训等细则缺乏强制标准。以西陵峡景区为例,其蹦极项目由夷陵区文旅局、市场监管局、应急管理局多头管理,实际却陷入“三个和尚没水吃”的困境。
国际借鉴:新西兰皇后镇的安全监管模式
值得借鉴的是,新西兰皇后镇作为全球蹦极发源地,通过立法要求所有运营商购买至少2000万新西兰元(约合人民币8600万元)的责任险,并将设备维护记录实时上传至政府监管平台。反观国内,某头部景区曾因拒绝公开蹦极绳检测报告被起诉,最终仅以“信息保密”为由搪塞。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杜鹏建议,应建立全国统一的极限运动安全认证体系,对设备、人员、应急预案进行星级评定并公开排名,“让游客用脚投票,倒逼行业升级”。
游客警示:追求刺激莫忘安全底线
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法官指出,根据《民法典》第1198条,景区作为经营者,未尽到安全保障义务造成他人损害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这意味着,即便游客签署了“生死状”,景区仍需为设备故障、救援不当等过失买单。
国家体育总局登山运动管理中心专家强调,参与者需接受系统培训,景区必须建立全链条安全管控体系,“这不是限制自由,而是对生命最基本的尊重”。
此次事故中,受伤游客的惨状引发网友强烈共鸣。“玩极限运动图的是刺激,但绝不是拿命赌运气”“景区该把安全提示贴在票价上”等评论获得超10万点赞。当我们在社交平台刷着“勇敢者”的炫酷视频时,更应思考:那些悬在空中的生命,究竟由谁来守护?极限运动的未来,不应是监管与冒险的猫鼠游戏,而需构建“法律保障+行业自律+公众监督”的三维防线。唯有将每一条安全规程落到实处,让每一次设备检查经得起推敲,才能让挑战者在享受刺激的同时,真正握紧生命的保护绳。
版权声明:网站作为信息内容发布平台,不代表本网站立场,不承担任何经济和法律责任。文章内容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