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乐谷女团表演被指“擦边”:公众质疑声中,主题公园如何平衡娱乐与边界?
欢乐谷女团表演被指“擦边”:公众质疑声中,主题公园如何平衡娱乐与边界?
近日,深圳欢乐谷景区内一场女团cosplay表演因被指存在“擦边”嫌疑,引发社会广泛关注。网友发布的视频显示,部分演员身着短裙、制服、吊带袜等服装,在舞台上做出被质疑“低俗”的动作和表情,而欢乐谷作为以亲子游客为主的主题公园,此类表演的适宜性迅速成为争议焦点。截至2025年8月28日,深圳欢乐谷已暂停相关演出,文旅部门介入调查,事件仍在持续发酵。
争议焦点:亲子场所的表演边界在哪里?
根据网友拍摄的视频,涉事表演为8月22日园区举办的“随机舞蹈”公众互动活动,演员服装和动作设计被指“刻意突出身体曲线”“表情暧昧”。多名家长在社交平台发声:“游乐场里孩子很多,这种表演可能对未成年人造成不良影响。”更有网友直言:“儿子看了不合适,女儿学了更不合适。”
争议背后,是公众对主题公园定位的深层关切。作为华侨城集团旗下知名品牌,深圳欢乐谷年接待游客超4000万人次,其中家庭客群占比显著。家长普遍认为,园区表演应与“欢乐健康”的定位相符,而非引入可能引发争议的成人化内容。部分网友建议,可增加传统文化类节目替代争议表演,如非遗展演、儿童剧等。
园区回应:已暂停演出,全面启动内容复查
面对舆论压力,深圳欢乐谷迅速作出反应。8月27日,园区客服向媒体证实,相关节目已于8月26日叫停,暂无恢复计划。欢乐谷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深圳分公司进一步回应称,涉事表演为歌曲原版编排,但“活动未能多方面考虑游客观感体验”,对此“深刻反思”。目前,园区已全面启动内容复查,优化互动活动管理机制,防止类似情况再次发生。
值得注意的是,这并非欢乐谷首次陷入类似争议。据媒体梳理,早在2025年5月,就有网友在深圳欢乐谷演出视频评论区质疑舞蹈动作“不雅”,但未引发大规模讨论。此次事件中,园区市场部工作人员在接受采访时态度强硬,直言“欢迎向有关部门举报”,随后挂断电话,进一步激化了公众情绪。
文旅部门介入:监管与行业规范待加强
8月27日,深圳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投诉举报电话工作人员表示,相关问题已记录在案,将派专人核实处理。业内人士指出,主题公园表演内容目前缺乏明确的行业规范,监管主要依据《营业性演出管理条例》等通用法规,对“擦边”行为的界定存在模糊地带。
中国主题公园研究院院长林焕杰分析称,主题公园需在吸引年轻游客与维护家庭客群之间找到平衡点。他建议,园区可建立表演内容分级制度,对涉及成人化元素的节目设置观看年龄限制,或在特定时段安排此类演出,避免对未成年人造成直接冲击。
公众讨论:娱乐创新不能突破公序良俗
事件在网络平台引发两极讨论。部分网友认为,主题公园应包容多元文化,女团表演是“年轻化尝试”;但更多声音强调,公共场所的娱乐创新不能以突破公序良俗为代价。“游乐场不是夜店,表演内容必须考虑受众的广泛性。”一位教育工作者在评论中写道。
法律专家指出,根据《未成年人保护法》,营业性歌舞娱乐场所不得允许未成年人进入,但主题公园作为开放空间,需通过内容审核和现场管理主动履行保护义务。若表演被认定含有色情低俗内容,园区可能面临行政处罚,相关责任人也可能被追责。
行业反思:主题公园如何守护“欢乐”初心?
深圳欢乐谷事件为整个行业敲响警钟。近年来,国内主题公园竞争加剧,各园区纷纷通过IP合作、科技互动、沉浸式演出等方式提升吸引力,但内容创新不能脱离文化价值和社会责任。
对比北京欢乐谷的演出安排,其节目单中既有《金面王朝》等传统文化剧目,也有《炫彩狂欢》夜光巡游等合家欢项目,未出现类似争议。专家建议,主题公园可借鉴国际经验,建立由文化学者、家长代表、儿童心理专家组成的节目审核委员会,从源头把控内容质量。
结语
从“擦边”表演到迅速整改,深圳欢乐谷的争议折射出主题公园在商业化与公共性之间的博弈。在流量至上的时代,如何守住娱乐底线、尊重多元受众,将是所有文旅企业需要长期思考的命题。正如一位网友的评论:“我们需要的不是‘惊爆眼球’的表演,而是能让全家人一起开怀大笑的纯粹欢乐。”
版权声明:网站作为信息内容发布平台,不代表本网站立场,不承担任何经济和法律责任。文章内容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