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三学生暑期遭“冒充公检法”诈骗200万,留学计划被迫搁浅
大三学生暑期遭“冒充公检法”诈骗200万,留学计划被迫搁浅
记者 马婕盈 广州报道
一场精心设计的电信诈骗,让广州某高校大三学生李同学(化名)的留学梦想化为泡影。2025年7月至8月,李同学因接听冒充警方的诈骗电话,在一个月内分5次向诈骗团伙转账200万元,最终在反诈中心和学校的介入下才意识到被骗。目前,广州市公安局天河区分局已对该案刑事立案,但被骗资金追回难度极大,李同学不得不放弃筹备多年的留学计划。
诈骗剧本环环相扣:从“涉案警告”到“保密取保”
2025年7月4日,李同学接到一通来自澳门的电话,电话那头是模拟的机器人语音,自称“澳门警方”,称其名下一个电话号码涉嫌出入境诈骗,要求她联系“云南昆明警方”配合调查。“我之前通过学校交换项目在澳门读书,对方威胁说如果不证明清白,我在澳门的交流成绩会作废。”李同学回忆,恐惧之下,她按对方要求转接至“云南警方”,并下载了境外通讯软件“Telegram”进行沟通。
在“Telegram”上,一名自称“云南警察”的男子与李同学视频通话,对方身着警服、佩戴警号,还展示了她的身份证照片及“涉案银行卡信息”,声称其名下银行卡被诈骗团伙用于洗钱,涉案金额达258万元。“他说考虑到我是学生,可以帮我申请取保候审,但需要缴纳保证金。”李同学说,对方最初要求她提供100万元,几天后又以“钱不够”为由追加100万元,并强调“案件保密,不得告知他人”。
为骗取李同学父母转账,诈骗分子甚至伪造了一份“留学计划书”,谎称“3个月后取保候审结束会退还保证金”。7月23日至8月14日,李同学分5次向两个陌生账户转账共计200万元,其中部分资金来自父母为其准备的留学存款。
反诈中心介入揭穿骗局,警方立案但追款困难
2025年8月22日,广州市反诈中心通过学校联系到李同学,此时她才如梦初醒。次日,在辅导员陪同下,李同学前往广州市公安局天河区分局五山派出所报案。警方出具的《受案回执》显示,案件已受理,随后李同学收到刑事立案短信通知。
“诈骗分子利用境外通讯软件和虚拟号码,资金流向复杂,追回难度很大。”办案民警表示,目前正联合银行和第三方支付平台冻结涉案账户,但部分资金已被转移。李同学提供的转账记录显示,收款账户为个人账户,开户行分布在多个省份,进一步增加了追踪难度。
受害者反思:恐惧与保密要求让她失去判断力
“对方穿着警服、展示证件,还知道我的个人信息,我完全被吓住了。”李同学哽咽道,诈骗分子利用她对“涉案”的恐惧心理,以及“保密”要求切断她与外界的联系,导致她未能及时向家人或老师求证。她透露,诈骗分子甚至教她如何应对银行询问,谎称“转账用于留学交费”。
李同学的遭遇并非孤例。据广州市反诈中心统计,2025年1月至8月,全市共发生冒充“公检法”诈骗案件1200余起,涉案金额超2.3亿元,其中高校学生群体占比达15%。反诈专家指出,此类诈骗的共同特点是:
- 伪造权威身份:通过改号软件冒充警方、检察院或法院,利用虚拟形象增强可信度;
- 制造紧迫感:以“涉案”“通缉”等话术威胁受害者,迫使其快速转账;
- 隔离信息源:要求受害者保密,禁止与家人、朋友沟通,切断外部提醒。
社会警示:留学生的“反诈课”刻不容缓
“这200万是我父母攒了十年的钱,现在留学泡汤了,我不知道该怎么面对他们。”李同学说,她已放弃原定于2026年春季的留学申请,并计划通过兼职偿还部分债务。她的辅导员表示,学校将加强反诈宣传,尤其针对有海外交流计划的学生开展专项培训。
警方提醒,公检法机关不会通过电话、网络要求转账,更不会索要银行卡密码或验证码。遇到类似情况,应立即挂断电话并拨打110或全国反诈专线96110核实。同时,建议公众下载“国家反诈中心”APP,开启来电预警功能,避免上当受骗。
结语
李同学的遭遇为全社会敲响警钟:在电信诈骗手段不断翻新的今天,提高防范意识、筑牢心理防线,是保护个人财产安全的关键。正如警方所言:“任何未经核实的‘涉案’通知,都可能是骗局的开始。”
版权声明:网站作为信息内容发布平台,不代表本网站立场,不承担任何经济和法律责任。文章内容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