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差评‘会得癌症’”?商家荒诞回应引众怒 平台与监管部门介入调查
近日,一则“商家称消费者写差评会得癌症”的争议事件在网络发酵,引发公众对消费评价权与商家不当言论的广泛讨论。据多家媒体报道,某电商平台商家因不满顾客给出差评,竟在沟通中宣称“写差评会折寿”“得癌症”,甚至威胁“全家遭报应”。事件曝光后,涉事平台紧急介入处理,市场监管部门亦表态将依法核查,事件迅速登上热搜榜首。
事件回顾:差评引爆荒诞“诅咒”
2025年8月12日,消费者李女士在某电商平台购买了一款标价299元的“养生按摩仪”,收货后发现产品存在严重质量问题:按摩力度不足、电源线裸露、使用说明模糊。李女士随即联系商家要求退货,但对方以“已拆封影响二次销售”为由拒绝。无奈之下,李女士根据平台规则给出“一星差评”,并详细描述了产品缺陷及沟通经历。
不料,商家在看到差评后,通过平台私信向李女士发送多条辱骂信息,内容包含:“写差评的人都会遭报应”“你全家都会得癌症”“祝你早死早超生”等极端言论。李女士将聊天记录截图曝光至社交媒体后,迅速引发网友声讨,#写差评会得癌症#话题阅读量突破3亿次。
平台回应:封禁店铺并启动法律追责
8月13日,涉事电商平台发布声明称,已第一时间下架涉事商家所有商品,永久封禁其店铺账号,并冻结账户资金用于赔偿消费者。平台安全团队通过技术手段核实,确认商家存在“恶意骚扰用户”“发布违法违规信息”等行为,违反《电子商务法》及平台规则。
此外,平台法律顾问表示,已协助李女士向当地公安机关报案,并将依据《民法典》第1024条(名誉权保护)及《治安管理处罚法》第42条(公然侮辱他人),对商家提起民事诉讼及行政处罚申请。截至发稿,商家负责人已被警方传唤接受调查。
监管介入:严查消费评价领域违法行为
事件亦引发市场监管部门关注。8月14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网络交易监督管理司负责人回应称,已责成属地市场监管局对涉事商家立案调查,重点核查其是否存在“通过威胁、侮辱等方式阻碍消费者行使评价权”“虚假宣传误导消费”等违法行为。
该负责人强调,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15条,消费者享有对商品和服务进行监督的权利,包括“对商品质量、服务态度等作出评价”。商家以“诅咒”“威胁”等手段干扰评价,不仅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更破坏市场公平竞争秩序,监管部门将“零容忍”打击此类行为。
专家观点:消费评价权不容侵犯
中国消费者协会专家委员会成员邱宝昌指出,消费评价是市场经济的“晴雨表”,商家对差评的极端反应暴露出两大问题:
- 法律意识淡薄:部分商家将差评视为“恶意攻击”,却忽视自身产品与服务缺陷,甚至以违法手段报复消费者,反映出行业法治教育的缺失。
- 平台治理漏洞:尽管主流电商平台均设有“评价管理规则”,但对商家辱骂、威胁消费者的行为,仍存在发现滞后、处罚力度不足等问题,需通过技术手段(如AI情感分析)实现实时监测。
邱宝昌建议,消费者遭遇类似情况时,应第一时间保留证据(聊天记录、商品照片等),通过平台投诉、12315热线或法律途径维权;同时,平台需完善“商家信用评价体系”,将恶意骚扰行为与店铺流量、贷款资格等挂钩,形成长效约束机制。
社会反响:网友呼吁“差评自由”
事件在社交媒体引发广泛共鸣。网友“@小林不熬夜”评论:“写差评是消费者的基本权利,商家连这点都接受不了,还做什么生意?”网友“@法律人老张”则指出:“‘诅咒式回应’不仅荒诞,更涉嫌违法,必须让商家付出代价!”
部分商家也表达了对健康评价生态的期待。杭州某餐饮店主王先生表示:“真正的好生意不怕差评,我们会把每一条差评当作改进机会,而不是攻击顾客。”
后续进展:平台将推出“评价保护计划”
据涉事平台透露,其将于9月上线“评价保护计划”,通过以下措施保障消费者权益:
- 匿名评价升级:用户可选择完全隐藏个人信息,商家仅能看到评价内容,无法追溯用户身份。
- 恶意商家公示:对因辱骂、威胁消费者被处罚的商家,平台将在首页公示其违规行为及处罚结果。
- 一键求助功能:用户遭遇商家骚扰时,可直接通过平台联系警方或律师,获得即时法律援助。
目前,李女士已接受商家道歉及平台赔偿,但表示将坚持通过法律途径追究商家责任。“我不是为了钱,而是要让更多人知道:写差评不可怕,可怕的是商家不敢面对问题。”她说。
结语
从“差评返现”到“诅咒威胁”,消费评价领域的乱象折射出部分商家对市场规则的漠视。此次事件不仅是一次对个体权益的维护,更应成为行业整顿的契机——唯有构建开放、包容、法治的评价生态,才能让消费者“敢评价、愿评价”,推动市场健康可持续发展。
版权声明:网站作为信息内容发布平台,不代表本网站立场,不承担任何经济和法律责任。文章内容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