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金融 >

40℃高温家访:老师“拒食”背后的教育温情与家校共鸣

发布时间:2025-08-18 15:48:02来源:
2025年8月19日,杭州——近日,一张“老师高温家访未动家长准备的水果”的照片在社交平台引发热议。照片中,一位女教师坐在客厅沙发上,面前茶几上摆着切好的西瓜、葡萄,但老师全程未取用,仅手持笔记本与家长认真交流。家长配文称:“40℃高温天,老师汗流浃背来家访,水果一口没吃,水都没喝一口,这样的用心让我们既感动又心疼。”事件背后,是家校双方对教育初心的坚守与共鸣。

烈日下的坚守:家访不是“任务”,是“走心”的对话

8月18日下午3点,杭州市拱墅区室外温度飙升至40℃,育才小学三年级班主任陈老师顶着烈日,前往学生小宇(化名)家中家访。她身着浅蓝色衬衫、黑色长裤,手提装满学生作业和成长记录的帆布包,额头上的汗珠顺着防晒面罩不断滚落。

“陈老师,快吃块西瓜解解暑!”小宇妈妈端出刚切好的冰镇西瓜,又递上一瓶矿泉水。然而,陈老师笑着摆手拒绝,从包里掏出笔记本和笔:“谢谢!咱们先聊聊孩子的情况,水我一会儿喝。”接下来的40分钟里,她详细询问了小宇的暑期作息、阅读习惯,并针对孩子偏科的数学问题,与家长共同制定了“每日15分钟计算练习+趣味数学游戏”的提升计划。

“老师连口水都没喝,走的时候衬衫后背全湿透了。”小宇爸爸感叹,“她还说‘家访是了解孩子真实状态的机会,吃水果反而会分散注意力’,这样的老师让我们特别安心。”

“拒食”背后的教育哲学:距离感与专业性的平衡

陈老师的“拒食”举动并非个例。近年来,多地教育部门出台家访规范,明确要求教师“不接受家长宴请、礼品,保持教育纯粹性”。杭州某小学德育主任李老师表示:“家访的核心是建立家校信任,老师如果接受家长的食物或礼物,哪怕只是水果,也可能让交流变味,甚至引发‘送礼才能被重视’的误解。”

家长对此普遍认同。小宇妈妈坦言:“以前总担心不准备点东西显得不尊重老师,但陈老师用行动告诉我们,真诚的沟通比形式更重要。”网友“教育观察员”评论:“老师一口不吃,反而吃进了家长的心坎里——这才是真正的‘清廉家访’。”

高温家访:教育者的“必修课”与“暖心课”

据杭州市教育局统计,今年暑期,全市中小学教师已开展家访超50万次,其中高温天(35℃以上)家访占比达60%。教师们或顶着烈日骑行共享单车,或辗转多趟公交车,只为走进学生家庭,了解他们的成长环境。

“家访是教育的‘最后一公里’。”拱墅区教育局负责人表示,“高温天家访更能体现教师的责任感——他们用汗水传递的不仅是学习建议,更是对每个孩子的重视与期待。”

双向奔赴:家长用“理解”回馈教育初心

教师的坚守也换来了家长的理解与支持。在陈老师家访结束后,小宇妈妈悄悄将一盒自制酸梅汤放在她电动车篮里,并附上纸条:“老师,这是解暑的,不是‘礼物’,请您一定收下!”陈老师最终接受了这份心意,并在班级群里分享了照片:“酸梅汤很甜,但更甜的是家长的理解。家校共育,从来都是双向的温暖。”

社会反响:重拾教育的人文温度

事件在网络引发热议,超10万网友点赞。有教师留言:“家访时,家长递来的一杯白开水,比任何山珍海味都珍贵。”也有家长反思:“以前总想通过物质表达感谢,现在才明白,配合老师、关注孩子成长,才是最好的‘回礼’。”

教育专家指出,陈老师的“拒食”行为看似简单,实则蕴含深刻的教育智慧——它打破了“家校关系=利益交换”的刻板印象,重塑了“以孩子为中心”的纯粹互动模式。当教育回归“面对面”的真诚沟通,高温下的家访便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成为连接师生、家校的情感纽带。

结语
40℃的高温,融不化教育的初心;一口未动的水果,盛满了家校的信任。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陈老师和家长们用最朴素的方式诠释了教育的本质——不是冰冷的规则,而是心与心的贴近。或许,这正是中国教育最动人的模样:烈日下,有人为你奔赴;交谈中,有人懂你期待。

(责编: admin1)

版权声明:网站作为信息内容发布平台,不代表本网站立场,不承担任何经济和法律责任。文章内容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