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金融 >

进厂打工“学历隐身术”:中介告诫本科生“装低学历”背后的就业生态观察

发布时间:2025-08-18 15:50:01来源:
2025年8月18日,深圳——近日,多名求职者在社交平台爆料,通过劳务中介应聘电子厂普工岗位时,被明确要求“隐瞒本科学历,统一填报高中或初中学历”,否则将直接失去面试资格。这一现象在珠三角、长三角制造业密集区尤为普遍,引发公众对“学历倒挂”就业现象的广泛讨论。

中介“学历改造”产业链:从简历包装到面试话术

在深圳龙华某劳务中介门店,记者以“本科应届生求职普工”身份暗访发现,中介提供的《进厂指南》中明确标注:“普工岗位学历填写规范:高中/中专(优先),初中(备选),严禁填写大专及以上。”当记者询问原因时,中介人员直言:“工厂招普工就怕‘高学历不稳定’,你说自己是本科,人家连面试机会都不给。”

更令人震惊的是,部分中介甚至提供“一条龙服务”:

  1. 学历证书伪造:以50-200元价格提供假高中毕业证,覆盖全国多省版本;
  2. 面试话术培训:教导求职者如何应对“为何学历倒退”的质疑,例如“高中毕业后参军/创业,现想稳定工作”;
  3. 企业背书:声称与多家工厂达成“默契”,只要学历填报合规,背景调查“包过”。

“我们每天要送200多人进厂,本科生占10%左右。”某中介负责人透露,“去年有个男生坚持填真实学历,结果连续被8家厂拒绝,最后还是按我们说的改了才入职。”

企业“学历恐惧症”:高学历=高流失率?

某电子厂人事主管王女士向记者解释了企业的顾虑:“普工岗位技术含量低、薪资涨幅有限,本科生入职后3个月内离职率超60%,远高于高中学历员工的30%。”她坦言,企业更倾向招聘“学历与岗位匹配”的员工,以降低培训成本和人员流动风险。

这种逻辑在招聘环节体现得淋漓尽致:

  • 华为某工厂:通过劳务派遣招聘普工时,明确要求“全日制高中/中专学历”,本科生需通过校招渠道应聘技术岗;
  • 富士康:内部系统对求职者学历自动筛选,本科及以上简历直接分流至管理培训生池,无法进入普工面试流程;
  • 某小型电子厂:招聘公告虽未注明学历限制,但面试官会旁敲侧击询问“是否打算长期从事流水线工作”,本科学历者常因“回答犹豫”被淘汰。

求职者困境:生存压力下的“理性伪装”

“我也不想撒谎,但填本科连面试机会都没有。”22岁的应届生小李道出了无奈。他本科学的是市场营销,因找不到对口工作,选择到深圳进厂过渡。“中介说填高中学历,时薪还能多1块钱,因为企业觉得我们‘更稳定’。”

这种“学历倒挂”现象在寒暑假工中尤为突出。某劳务公司数据显示,2025年暑期,通过其渠道进厂的1.2万名学生中,63%为本专科在校生,但91%在简历中填报了“高中/中专学历”。一名中介透露:“学生娃最听话,我们让他们怎么说就怎么说,反正只做两个月,企业也懒得深究。”

法律与伦理争议:就业公平的边界何在?

北京某律师事务所劳动法专家指出,企业以学历为由拒绝求职者可能涉嫌就业歧视:“根据《就业促进法》,用人单位招用人员时,除国家规定的不适合妇女的工种或岗位外,不得以性别、民族、学历等为由拒绝录用。”但他也承认,实际操作中企业常以“岗位匹配度”等理由规避法律风险。

另一方面,求职者伪造学历的行为同样存在隐患。2024年,苏州某工厂在例行核查中发现,32名员工使用假高中毕业证入职,最终全部被辞退且未获补偿。“企业有权在劳动合同中约定‘诚信条款’,一旦发现学历造假,可无条件解约。”上述专家提醒。

深层矛盾:制造业转型期的结构性困境

“学历倒挂”现象的背后,是制造业转型升级与劳动力市场错配的矛盾。

  • 企业端:一方面抱怨“招工难”,另一方面对高学历人才“敬而远之”,暴露出传统制造业对人才价值的认知偏差;
  • 求职者端:本科生进厂实属无奈,但企业对其“不稳定”的标签化,进一步加剧了就业市场的信息不对称;
  • 政策端:虽出台多项促进就业公平的政策,但针对劳务中介的监管仍存在盲区,导致“学历包装”产业链野蛮生长。

破局之路:从“学历隐身”到“价值重构”

专家建议,解决这一问题需多方协同:

  1. 企业:建立更科学的人才评估体系,例如通过技能测试、试用期表现等替代学历筛选;
  2. 政府:加强对劳务中介的监管,严惩学历造假行为,同时推动制造业向高端化转型,创造更多适合高学历人才的岗位;
  3. 求职者:提升自身技能,避免“学历高能低”的尴尬,例如本科生进厂可主动申请技术岗或管理岗实习;
  4. 高校:加强职业规划教育,引导学生理性看待“进厂打工”,避免因短期生存压力放弃长期发展。

结语
当本科生为进厂被迫“伪装”成高中生,当企业用学历标签给求职者贴上“不稳定”的封条,这场关于学历与就业的博弈,早已超越了个体选择范畴。它折射出的,是一个时代对人才价值的困惑与重构。或许,只有当制造业真正摆脱“流水线思维”,当社会对职业选择更加包容多元,那些被迫隐身的学历证书,才能重新成为照亮前路的灯塔。

(责编: admin1)

版权声明:网站作为信息内容发布平台,不代表本网站立场,不承担任何经济和法律责任。文章内容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