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河动力智神星二号火箭百吨级发动机试车成功,2026年首飞冲刺全球商业航天新标杆
技术突破:百吨级发动机实现三大核心能力验证
此次试车在星河动力航天自建的发动机试车台完成,历时120秒,覆盖高低工况、高低混合比、长程试车、多次点火验证及连续变工况等全任务剖面。数据显示,CQ-90发动机燃烧效率不低于93%,关键技术指标对标国际先进水平:
- 重复点火能力:连续完成3次点火起停,点火成功率100%,验证火箭回收阶段多次启停需求;
- 宽域调节能力:在20%至110%工况范围内稳定燃烧,突破传统发动机调节限制;
- 极限工况适应:经受极限混合比拉偏测试,燃烧室压力波动小于2%,确保极端环境可靠性。
该发动机采用泵后摆布局,具备6°双向摇摆能力,通过新型高性能可调针栓喷注器、同轴分体式双级高速涡轮泵等技术,实现90%以上部件3D打印制造,海平面推力达101吨,比冲280秒,推重比超150,支持多次起动、深度变推及重复使用。
运载能力:模块化设计覆盖全轨道需求
智神星二号火箭采用直径4.5米的大型模块化设计,提供基本型与CBC(通用芯级捆绑)两种构型:
- 基本型:起飞质量757吨,起飞推力910吨,近地轨道(LEO)运载能力20吨;
- CBC构型:起飞质量1950吨,起飞推力2730吨,LEO运载能力达58吨,可一次性将超大型星座卫星组网送入轨道。
这一设计填补了我国20吨至50吨级运载能力的市场空白,满足“一箭一轨”大型星座组网、高轨卫星部署及深空探测等多样化需求。星河动力航天董事长刘百奇表示:“智神星二号相当于航天领域的‘重型卡车’,既能执行高频次商业发射,也可承担国家重大专项任务。”
成本革命:重复使用技术降低发射单价
通过可重复使用发动机、模块化组合及智能化发射车技术,智神星二号单次发射成本较传统火箭降低60%以上,直逼200吨级中型液体火箭价格区间。据测算,其基本型单次发射成本约3亿元人民币,CBC构型通过芯级回收可进一步压缩至2亿元以内,为全球卫星运营商提供高性价比选择。
目前,星河动力已启动专用发射工位建设,并完成控制系统半实物仿真、增压输送系统冷流试验等关键测试。刘百奇透露,公司正与西安航天动力试验技术研究所合作推进煤基航天煤油生产,未来将实现发动机燃料本地化供应,持续优化成本结构。
产业布局:从“亦庄箭”到全球市场
作为北京亦庄“六联模式”商业航天创新高地的标杆企业,星河动力已形成“谷神星+智神星”双系列火箭型谱:
- 谷神星二号:三级固体火箭,500千米太阳同步轨道(SSO)运载能力1.3吨,首飞箭总载荷超1吨,预计2025年第四季度发射;
- 智神星一号:中型液体火箭,计划2025年下半年首飞,LEO运载能力4吨;
- 智神星二号:大型可重复使用火箭,2026年首飞后将逐步实现年发射10次以上能力。
截至2025年8月,星河动力累计完成15次商业发射,签约订单超30亿元,客户涵盖银河航天、长光卫星等头部企业。随着智神星二号研制加速,公司正拓展在轨服务、太空旅游等新兴业务,并参与国家深空探测专项论证。
全球竞争:中国民营航天的“技术跃迁”
国际商业航天分析机构SpaceIntel指出,智神星二号的模块化设计与重复使用技术已超越欧洲阿里安6、美国火神半人马座等现役火箭,直逼SpaceX猎鹰重型水平。其CBC构型58吨运力更逼近美国太空发射系统(SLS)的70吨级,但成本仅为后者的1/5。
“这标志着中国民营航天从‘跟跑’转向‘并跑’。”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教授王兆魁评价,“智神星二号的成功将重塑全球发射服务市场格局,为‘一带一路’空间信息走廊建设提供核心支撑。”
结语
从2019年智神星系列发动机首次试车,到2025年百吨级动力系统突破,星河动力用六年时间完成技术迭代。随着智神星二号2026年首飞在即,中国商业航天正以“可重复使用”为钥匙,开启全球竞争的新篇章。
版权声明:网站作为信息内容发布平台,不代表本网站立场,不承担任何经济和法律责任。文章内容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