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电宝召回骗局成“产业链”:二手平台现“9.9元包过”伪造服务,厂商AI反制拦截九成造假申请
黑产链条曝光:从SN码盗用到视频合成,单套凭证售价低至9.9元
根据记者暗访,不法分子利用品牌召回流程的漏洞,构建起完整的造假体系:
- SN码盗用与贩卖:商家通过技术手段窃取或批量生成召回批次充电宝的唯一SN码,以16.9元/个的价格在二手平台售卖,宣称“一码一用,绝不重复”。
- 伪造凭证定制:提供“手写召回申请照片”(含清晰SN码)、“盐水浸泡销毁视频”(模拟充电宝在盐水中放电销毁过程)等定制服务,单价9.9元起。部分商家甚至承诺“视频带环境音,审核绝对通过”。
- 退款教程兜售:附赠“话术模板”,指导买家如何应对厂商客服核查,例如谎称“凭证丢失需补交”“老人操作不便代申请”等。
记者在闲鱼平台随机联系3家商家,其中2家明确表示“已帮助数百人成功退款”,并展示伪造的安克充电宝盐水浸泡视频样本。评论区中,多名买家留言“已到账”“效率高”,但也有用户投诉称“SN码被厂商标记,导致账号被封”。
厂商反制:AI审核拦截九成造假,但黑产仍屡禁不止
面对猖獗的造假行为,安克、罗马仕等品牌已升级召回审核系统。安克客服向记者透露:
- SN码唯一性校验:每个产品的SN码与生产批次、电芯信息绑定,被使用过的码将自动失效。
- AI图像识别技术:通过分析凭证照片的光影、纹理、SN码字体等特征,可识别90%以上的伪造图片。例如,真实盐水浸泡视频中,充电宝外壳会因腐蚀产生气泡,而合成视频则无此细节。
- 人工复核机制:对AI标记的可疑申请,由专人核查凭证来源及历史退款记录。
尽管如此,黑产仍通过“技术迭代”规避监管。有商家向记者展示最新“抗AI检测视频”,声称采用真实充电宝拍摄,仅替换SN码标签,成本增加至29.9元/套。
法律风险警示:伪造凭证涉嫌欺诈,商家或面临刑事处罚
北京市康达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苟博程律师指出,此类行为已触犯多项法律:
- 消费者欺诈: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虚构事实骗取退款属于欺诈行为,需承担“退一赔三”的民事赔偿责任。
- 非法经营罪:商家在二手平台兜售伪造凭证,违反《电子商务法》,情节严重者可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
- 个人信息泄露风险:若SN码涉及用户隐私数据,商家还可能触犯《个人信息保护法》,面临高额罚款。
目前,安克已向公安机关报案,并联合闲鱼平台封禁数百个违规账号。闲鱼客服回应称,将通过关键词屏蔽、图片AI识别等技术持续打击黑产,同时呼吁用户通过官方渠道提交召回申请。
行业反思:召回机制漏洞与成本内卷之殇
此次风波暴露出充电宝行业深层次问题:
- 召回流程待完善:部分品牌允许用户自行销毁产品并上传凭证,客观上为造假提供了空间。罗马仕客服表示,未来将优先通过安全邮寄方式回收产品,减少用户自行操作环节。
- 无底线价格战反噬安全:据央广网报道,充电宝行业因电芯成本压缩,导致劣质产品泛滥。安克召回的A1680型号充电宝,其电芯供应商因“未经批准的原材料变更”被暂停3C认证,直接引发安全隐患。
- 消费者安全意识薄弱:黑猫投诉平台上,多名用户反映因贪图便宜购买低价充电宝,最终遭遇召回难、退款难等问题。
“行业可以卷成本,但绝不能牺牲质量。”深圳某储能企业董事长呼吁,企业应加强供应链管控,监管部门需升级3C认证动态核查机制,而消费者也应警惕“9.9元包过”等陷阱,选择正规渠道处理召回产品。
结语
当充电宝召回演变为一场“技术攻防战”,黑产的猖獗与厂商的反制,折射出商业伦理与法律监管的双重挑战。在这场博弈中,唯有技术升级、法律严惩与消费者觉醒三管齐下,方能斩断这条寄生在安全危机之上的黑色产业链。
版权声明:网站作为信息内容发布平台,不代表本网站立场,不承担任何经济和法律责任。文章内容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