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社会 >

河北一马路惊现5个“梅花桩”式水泥墩,司机通行险象环生,当地回应将整改

发布时间:2025-08-19 11:01:37来源:
近日,河北廊坊市安次区葛渔城镇一条穿镇公路上,5个粗大的水泥墩横亘路中,形成类似“梅花桩”的布局,引发司机和网友热议。多名网友发布的视频显示,这条较新的马路上,5个贴有黄黑警示条、加装红蓝警示灯的水泥墩呈不规则排列,车辆通过时需绕行或减速,稍有不慎便可能剐蹭,被网友戏称为“史上最难减速带”。

现场直击:水泥墩成“路障”,司机叫苦不迭

8月18日,记者实地探访发现,涉事路段为葛马线,是连接葛渔城镇与天津六道口的重要通道。5个水泥墩中,中间一层位于道路正中央,两侧各分布两层,形成三层限宽结构。墩体高度约1.2米,宽度约0.8米,间距不足2.5米,仅允许小型车辆勉强通过。一名货车司机无奈表示:“每次经过都得像走‘梅花桩’一样,方向盘打得手心冒汗,稍有不慎就会刮到后视镜。”

附近居民透露,这些水泥墩已设置数日,导致早晚高峰拥堵加剧,甚至有救护车因无法通行被迫绕行。更令人担忧的是,水泥墩未预留消防通道,一旦发生火情,消防车可能因延误错过最佳救援时机。

官方回应:初衷为护路,但设计欠科学

针对争议,葛渔城镇政府工作人员回应称,水泥墩系镇政府为保护道路而设。据介绍,葛马线穿镇而过,此前因大型货车频繁通行,路面破损严重,且夜间噪音扰民,群众投诉不断。镇政府在多次调研后,决定设置限宽墩以限制大车通行。

然而,工作人员也承认,当前水泥墩的布局存在安全隐患:“我们本意是保护道路和居民生活,但设计上确实欠考虑,没有充分评估对小型车辆和应急车辆的影响。”他透露,区里相关部门已下派通知,镇政府正紧急协商解决方案,“可能拆除现有水泥墩,改用更科学的限高架或电子警示系统”。

专家质疑:违反规范,存在多重风险

根据《小交通量农村公路交通安全设施设计细则》(JTG T 3381-03—2024),限宽墩应分设于道路两侧,限制宽度不宜小于2.5米,且需预留消防、救护等应急通道。而葛马线的水泥墩布局不仅压缩了通行空间,还因中间层位于路中,迫使车辆曲线行驶,增加了剐蹭和侧翻风险。

交通工程专家指出,此类设计可能引发“蝴蝶效应”:一旦发生交通事故,拥堵将迅速蔓延至周边路段;若遇火灾或医疗急救,水泥墩可能成为“生命通道”的拦路虎。此外,水泥墩未通过专业抗压测试,若被车辆撞击倾倒,还可能造成二次伤害。

公众热议:护路与便民如何平衡?

事件在社交平台引发热议。部分网友支持镇政府护路举措,认为“大车超载毁路,必须严管”;但更多人批评水泥墩设计“简单粗暴”,呼吁“科学管理,而非一堵了之”。有网友建议:“可设置可升降限高架,或通过车牌识别系统禁止大车通行,既保护道路又不影响应急车辆。”

法律界人士提醒,根据《公路安全保护条例》,乡级政府有权在乡道、村道出入口设置限宽设施,但需遵循“科学便民”原则。若因设计缺陷导致交通事故或延误救援,相关部门可能面临法律追责。

后续进展:镇政府承诺三日内拆除

截至8月19日,葛渔城镇政府已制定整改方案:将于三日内拆除现有水泥墩,并在道路两端设置智能限高架,通过车牌识别技术禁止超载、超宽车辆通行。同时,镇政府将联合交警部门加强巡逻,对违规大车依法处罚。

“我们深刻认识到,交通管理不能‘一刀切’,必须兼顾护路与便民。”镇政府工作人员表示,未来将广泛征求群众意见,优化道路设计,避免类似争议再次发生。

结语
葛马线的水泥墩风波,折射出基层交通治理的共性难题:如何在保护公共设施与保障通行便利间找到平衡点?专家呼吁,地方政府应摒弃“拍脑袋决策”,多运用科技手段提升治理精细化水平,让“护路”真正成为便民之举,而非添堵之源。

(责编: admin1)

版权声明:网站作为信息内容发布平台,不代表本网站立场,不承担任何经济和法律责任。文章内容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