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马尔巴特节上演“羞辱特朗普”大戏:民众焚烧塑像抗议50%关税
印度马尔巴特节上演“羞辱特朗普”大戏:民众焚烧塑像抗议50%关税
本报记者综合报道 2025年8月23日,印度传统节日马尔巴特节期间,一场针对美国总统特朗普的抗议活动引发全球关注。在马哈拉施特拉邦那格浦尔市的街头,大批民众抬着巨型特朗普纸扎塑像游行,最终将其付之一炬。这一充满印度文化色彩的“羞辱仪式”,成为美印关系急剧恶化的最新注脚。
从“座上宾”到“邪恶象征”:塑像焚烧背后的民意反转
马尔巴特节是印度西部马哈拉施特拉邦传承千年的传统节日,其核心仪式是焚烧象征“邪恶力量”的巨型纸扎塑像。然而,今年的“邪恶象征”主角却从虚构角色变为美国总统特朗普——塑像身着金色领带与艳丽红衣,挂满“美国去死吧”“印度的铁拳会让你哭泣”等标语,甚至被指控“偷偷爱着巴基斯坦”。
这一戏剧性反转仅用数月完成。2025年初,莫迪访美时,特朗普曾盛赞其为“伟大领袖”,宣称美印关系处于“历史最佳时期”;印度民间更将特朗普供奉于神坛,呈上香蕉与咖喱祈福。但7月30日,特朗普突然宣布对印度输美商品加征25%关税,8月6日更以“购买俄罗斯石油”为由将税率推高至50%,直接将印度推入“惩罚性关税”深渊。
“我们曾以为美国是朋友,结果他们用关税大棒砸碎所有幻想。”参与游行的那格浦尔市民阿杰伊·库马尔愤怒表示,“特朗普的塑像必须焚烧,就像我们每年烧掉瘟疫之神一样。”
50%关税:美印贸易战的“核按钮”
特朗普的关税政策被印度媒体称为“经济核打击”。数据显示,2024年美印贸易额达1910亿美元,但印度对美顺差达458亿美元。特朗普政府以“贸易不平衡”和“支持俄罗斯战争机器”为由,对印度钢铁、铝制品、纺织品等核心出口商品征收全球最高关税,甚至高于对越南(20%)、印尼(19%)等国的税率。
更令印度难以接受的是“双重标准”:美国财长贝森特公开指责印度“低价购入俄罗斯石油,加工成成品油转售牟利”,却对自身从俄罗斯进口的化肥、核原料视而不见。印度外长苏杰生反讽道:“如果购买印度成品油让你们不适,那就别买——没人逼你们。”
这场贸易战已引发连锁反应。印度股市在关税宣布后单日暴跌3.2%,卢比汇率跌至历史低点;美国可口可乐、麦当劳等企业遭遇印度民间抵制,新德里街头甚至出现“砸碎特朗普头像”的行为艺术。
地缘博弈升级:莫迪7年来首访中国
在美印关系跌至冰点之际,印度政府宣布总理莫迪将赴华参加上合组织天津峰会。这不仅是2018年加勒万河谷冲突后莫迪首次访华,更被视为印度“向东看”战略的重大转向。
“当美国用关税羞辱我们时,中国从未说过‘死亡经济’这样的侮辱性言论。”印度国际关系学者库尔卡尼指出,“特朗普的‘美国优先’正在将印度推向中俄阵营。”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印度从俄罗斯进口石油日均达175万桶,占其进口总量的35%,成为俄能源最大买家之一;而中国与印度的双边贸易额在2024年已突破1360亿美元,远超美印贸易规模。
尊严之战:印度能否挣脱“棋子”命运?
分析人士认为,马尔巴特节的塑像焚烧事件,折射出印度对美国“工具化定位”的彻底觉醒。过去20年,美国将印度视为制衡中国的战略筹码,但特朗普的关税大棒暴露了残酷真相:当印度不愿完全服从美国战略需求时,便会被视为“可牺牲对象”。
“做美国的敌人是危险的,但做美国的朋友有时更致命。”印度《经济时报》评论称,“莫迪政府现在面临抉择:是继续充当西方地缘游戏的棋子,还是以独立姿态构建多极化外交?”
截至发稿,特朗普尚未对印度抗议作出回应,但其社交媒体账号已被印度网友的愤怒留言淹没。这场始于关税的冲突,或许正成为改变南亚地缘格局的转折点。正如那格浦尔街头焚烧的塑像灰烬所昭示的:在国际政治的残酷棋局中,尊严与利益的博弈,永远比节日的火焰更炽烈。
版权声明:网站作为信息内容发布平台,不代表本网站立场,不承担任何经济和法律责任。文章内容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