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曝光红木市场批量造假:血檀变身“小叶紫檀”身价暴涨40倍,福建仙游县连夜查封立案
央视曝光红木市场批量造假:血檀变身“小叶紫檀”身价暴涨40倍,福建仙游县连夜查封立案
2025年8月24日晚,央视《财经调查》栏目曝光福建省莆田市仙游县红木市场存在批量造假乱象:部分商家通过伪造检测证书,将每吨原木仅1万元的血檀手串冒充为每吨高达40万元的小叶紫檀销售,身价瞬间暴涨40倍。事件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后,仙游县连夜成立联合调查组,对涉事商家展开突击行动,目前相关产品及证书已被查封,涉案人员被依法控制。
造假链条触目惊心:从原料到证书全链条造假
据央视记者调查,仙游县作为中国红木家具主要产区之一,其小件工艺品市场乱象尤为突出。在万发佛珠厂,工作人员坦言其批量生产的血檀手串成本仅几元至十几元,但通过“包装”可摇身一变为“印度小叶紫檀”手串,售价飙升至数百元。闽韵血檀超市工厂工作人员更直言:“20元的血檀手串,也能当小叶紫檀卖。”
更令人震惊的是造假产业链的“配套服务”。仙茗菩提门店工作人员向记者透露,可提供“定制鉴定证书”,而记者在当地民宅中发现的“鉴定机构”内,成堆的“权威证书”随意堆放,商家可自行取用。这些带有独立编码的证书批发价低至0.8元/张,且附带可扫码查询的虚假信息,为假货披上“合法外衣”。个别电商直播间甚至以“买假包赔”为噱头,利用假证书大肆推销产品。
官方雷霆行动:查封、立案、控制涉案人员
央视曝光后,仙游县迅速响应。8月24日晚,由市场监管、公安、工艺美术中心等部门组成的联合调查组连夜展开行动,对涉事商家进行现场取证。经核实,央视报道情况属实:
- 市场监管部门已查封涉嫌造假的检测证书及产品,并依法立案调查;
- 公安机关对涉嫌伪造证书的当事人予以控制;
- 工艺美术中心同步启动行业溯源,排查其他潜在违法线索。
仙游县联合调查组在8月25日发布的通报中明确表示,将根据调查结果依法依规严肃处理,并承诺“对个别商家的违法违规行为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坚决维护消费者权益和行业声誉”。
行业乱象根源:暴利驱动与监管漏洞
血檀与小叶紫檀的价格悬殊是造假频发的核心诱因。据业内人士透露,血檀原木每吨约1万元,而小叶紫檀原木每吨高达40万元,两者密度、油性相近,但小叶紫檀因稀缺性被列为“国标红木”,市场认可度极高。商家正是利用消费者对材质的认知盲区,通过伪造证书实现“以次充好”。
此外,直播电商的兴起进一步放大了乱象。记者走访发现,部分直播电商供应链门店主动为商家“支招”,教授如何规避平台监管。例如,某门店工作人员建议:“证书别写‘小叶紫檀’,写‘檀香紫檀’(小叶紫檀学名),这样更隐蔽。”
官方承诺:开展专项整治,建立长效监管机制
针对此次事件暴露的问题,仙游县已制定三项整改措施:
- 行业专项整治:对全县红木市场进行拉网式排查,重点整治伪造证书、虚假宣传等行为;
- 完善监管机制:推动建立红木产品溯源系统,要求商家在销售时提供原料采购、生产加工等全链条证明;
- 加强消费者教育:通过官方渠道发布红木材质鉴别指南,并设立投诉举报专线,鼓励公众参与监督。
专家警示:消费者需警惕“低价陷阱”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专家指出,血檀与小叶紫檀的鉴别需通过专业设备检测密度、荧光反应等指标,普通消费者难以肉眼分辨。他提醒:“若遇到价格明显低于市场行情的‘小叶紫檀’产品,务必要求商家提供权威检测报告,并核实检测机构资质。”
目前,仙游县红木市场的整治行动仍在持续。此次事件不仅为行业敲响警钟,也再次凸显加强市场监管、保护消费者权益的紧迫性。随着调查深入,更多造假细节或将浮出水面,本报将持续关注后续进展。
版权声明:网站作为信息内容发布平台,不代表本网站立场,不承担任何经济和法律责任。文章内容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