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力供应总量充足,为何仍需倡导全民节电?
中国电力供应总量充足,为何仍需倡导全民节电?
核心事件
2025年夏季,我国全社会单月用电量首次突破万亿千瓦时大关,7月用电量达10226亿千瓦时,接近日本全年用电量。尽管发电装机容量突破36.7亿千瓦、新能源占比超57%,但国家能源局与电力专家仍反复强调:“节约用电是保障能源安全、推动绿色转型的必答题。”这场看似矛盾的呼吁背后,折射出中国能源体系转型期的深层挑战。
一、电力供应“量足”背后的结构性矛盾
-
火电仍是“压舱石”
截至2024年底,火电装机容量达14.44亿千瓦,占总装机43.14%,发电量占比仍高达67.36%。每节约1度电,相当于减少400克煤燃烧,降低900克二氧化碳、200克碳粉尘及15克氮氧化物排放。即便新能源装机占比过半,火电仍需承担基础负荷与应急调峰任务。 -
新能源的“脆弱性”
2025年7月,山东电网新能源出力达6661.5万千瓦,占全网负荷54.9%,但风光发电受天气影响剧烈。例如,西班牙与葡萄牙因可再生能源占比过高(分别超60%和80%),于2025年4月突发大范围停电,暴露高比例新能源系统的脆弱性。中国虽通过特高压、储能等技术构建“柔性电网”,但新能源波动性仍导致局部时段供电紧张。 -
用电需求持续增长
2025年上半年,全社会用电量新增部分主要来自新能源,但电动汽车、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用电需求激增。国家电网预测,若夏季气温再创新高,最高负荷可能达15.7亿千瓦。节电可有效平抑需求波动,减轻电网调节压力。
二、节电:从个人行为到系统优化的关键一环
-
需求侧响应:让用电“随光随风”
新型电力系统通过“源网荷储”协同,引导用户调整用电习惯。例如,在正午光伏发电高峰期,鼓励电动汽车错峰充电;晚间用电低谷时,工业用户可启动耗能设备。安徽等地试点“节电奖励”,居民每节约1度电可获3元电费返还,形成“用电侧灵活性资源”。 -
技术赋能:让每一度电“物尽其用”
- 智能电网:通过传感器与大数据分析,实时监测电网状态,优化调度。例如,国家电网的智能调度平台可提前预测风光出力,动态调整火电、水电出力。
- 储能技术:抽水蓄能、电化学储能等“电力缓冲池”可平抑新能源波动。2025年8月,河北丰宁抽水蓄能电站12号机组投产,其变速机组可实现有功功率高速调节,提升电网稳定性。
- 节能设备:高效电机、LED照明等技术的应用,使工业用电效率提升15%以上,居民空调能耗降低30%。
-
政策引导:构建全民节电生态
多地出台《节约用电管理办法》,要求公共建筑空调温度夏季不低于26℃、冬季不高于20℃;推广“绿色工厂”认证,对节电企业给予税收优惠。2025年迎峰度夏期间,全国通过需求响应机制削减高峰负荷超5000万千瓦,相当于少建一座大型火电厂。
三、节电的深层价值:超越能源保供的绿色革命
-
经济账:降低全社会用电成本
节电可减少发电设备投资与运维成本。据测算,若全国工业用户普遍采用高效电机,每年可节省电费超千亿元,相当于减少煤炭消耗2亿吨。 -
环境账:助力“双碳”目标
2025年上半年,新能源发电量占比达39.7%,但若算上节电减少的火电需求,实际清洁能源贡献率可提升10个百分点。每节约1度电,相当于种植0.5平方米森林的碳汇效果。 -
社会账:培育绿色生活方式
从“随手关灯”到“错峰用电”,节电意识正重塑社会行为模式。上海、深圳等地试点“碳积分”制度,居民节电行为可兑换地铁票、购物券,推动低碳生活常态化。
专家观点:节电是能源转型的“隐形引擎”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专家陈亚宁指出:“新能源占比越高,系统调节成本越大。节电不仅是减少需求,更是通过需求侧资源参与电网平衡,降低全社会用能成本。”国家能源局局长王宏志则强调:“节约用电与能源保供、绿色发展是三位一体的关系,需从技术、政策、文化多维度协同推进。”
结语
当中国电力供应迈入“十万亿千瓦时时代”,节电已超越简单的“省几度电”范畴,成为保障能源安全、推动绿色转型、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关键一环。从个人到企业,从城市到乡村,每一度电的精打细算,都在为中国能源体系的韧性注入力量。正如人民日报所言:“用之有节,省下的每一度电都将为生活添彩,共同点亮绿色低碳发展新图景。”
版权声明:网站作为信息内容发布平台,不代表本网站立场,不承担任何经济和法律责任。文章内容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