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诊所“氯化钠替代破伤风针”事件:医疗诚信底线遭挑战
桂林诊所“氯化钠替代破伤风针”事件:医疗诚信底线遭挑战
8月29日,广西桂林一男子因脚部钉子扎伤前往诊所注射破伤风针,却遭遇“以盐代药”的荒诞一幕——医生在未告知的情况下,将生理盐水(氯化钠)注入患者体内。事件经患者曝光后,诊所负责人承认违规操作,目前正接受卫生部门调查。这场看似离奇的医疗事件,暴露出基层诊所管理漏洞与医德失守的深层危机。
事件还原:从“质疑针剂”到“真相败露”
据患者李明(化名)描述,29日下午,他因钉子扎伤脚部前往桂林某诊所要求注射破伤风抗毒素(TAT)。注射过程中,他注意到医生直接抽取液体注射,未展示药瓶或进行药物核对,遂提出质疑。面对追问,医生以“药物已溶解”“无需查看”等理由搪塞。李明当场要求停止注射并报警,卫生监督部门到场后,诊所负责人杨先生才承认:因当日破伤风抗毒素库存耗尽,为“安抚患者情绪”,医生擅自用氯化钠注射液替代。
“这哪是治病?简直是拿患者生命开玩笑!”李明在接受采访时情绪激动。他表示,钉子扎伤后24小时内是破伤风预防关键期,诊所的违规操作让他错失最佳免疫时机,目前正担忧感染风险。
诊所回应:“财迷心窍”背后的管理失序
面对舆论谴责,诊所负责人杨先生向媒体承认错误,并解释称:“最近破伤风抗毒素供应紧张,医生怕患者流失,才铤而走险。”他透露,涉事医生为诊所临时聘用人员,未严格遵循“无药应转诊”的规范流程。目前,诊所已向李明道歉,并承诺承担其后续医疗监测费用。
然而,这一解释未能平息争议。桂林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在通报中指出,该诊所存在三项违规行为:
- 未履行告知义务:未向患者说明药物短缺情况及替代方案;
- 擅自变更治疗方案:氯化钠注射液无免疫作用,违规注射构成医疗欺诈;
- 药品管理混乱:未建立短缺药品预警机制,导致临床用药风险。
目前,卫生监督部门已封存诊所相关医疗记录,并对涉事医生执业资格展开核查。若查实存在主观故意,诊所或面临吊销《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严厉处罚。
医疗专家:破伤风预防容不得“替代方案”
“破伤风是由破伤风梭菌产生的痉挛毒素引起的急性中毒性疾病,一旦发病,死亡率高达10%-30%。”桂林市人民医院感染科主任张琳(化名)强调,破伤风抗毒素是唯一能中和毒素的特效药,生理盐水替代注射不仅无效,更可能延误治疗。
她进一步解释,若患者对破伤风抗毒素过敏,临床上有两种合规替代方案:
- 脱敏注射:将药液稀释后分次注射,全程需密切监护;
- 注射破伤风免疫球蛋白:无需皮试,可直接提供被动免疫。
“无论哪种情况,都必须明确告知患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张琳指出,诊所用氯化钠“蒙混过关”的行为,已涉嫌违反《医疗机构管理条例》中“不得使用无批准文号药品”的规定。
行业反思:基层医疗信任危机如何化解?
这并非桂林首次曝出诊所违规事件。2011年,当地一诊所因输液致患者死亡,被查出篡改处方、私藏空药瓶;2025年7月,桂林市妇幼保健院因彩超漏诊唇腭裂胎儿引发舆论风波。系列事件折射出基层医疗监管的三大痛点:
- 药品供应链脆弱:基层诊所常因成本压力减少药品储备,导致“无药可用”时违规操作;
- 人员资质参差:部分诊所为降低成本,聘用无证或低资质医护人员;
- 监管执法滞后:日常检查多侧重于硬件设施,对诊疗行为、药品使用的动态监管不足。
“重建信任需要‘刮骨疗毒’。”广西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李华(化名)建议,应建立基层诊所药品电子追溯系统,实现“短缺预警-采购调配-使用记录”全流程监管;同时,推行医护人员“信用积分制”,对违规行为联动医保支付、职称评定等实施惩戒。
记者手记:一针“盐水”刺破的医疗伦理
站在涉事诊所门口,墙上的“医者仁心”标语已斑驳脱落。这场荒诞剧的背后,是患者对“小伤致死”的恐惧,是医者对“利益至上”的堕落,更是监管对“底线失守”的纵容。
当氯化钠注射液被注入患者体内时,流失的不仅是药物,更是医疗行业最珍贵的信任。唯有以零容忍态度严惩违规者、以制度创新堵住漏洞、以透明沟通重建医患纽带,才能避免“以盐代药”的闹剧再次上演。
截至发稿,李明已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要求诊所赔偿精神损失及后续医疗费用。桂林市卫健委承诺,将于15个工作日内公布最终调查结果。这针“盐水”引发的风波,仍在持续发酵。
版权声明:网站作为信息内容发布平台,不代表本网站立场,不承担任何经济和法律责任。文章内容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