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粮仓“水火两重天”:旱涝急转下的农业保卫战
发布时间:2025-08-08 11:02:06来源:
核心提示:7月以来,河南遭遇64年来最热夏天,全省41%气象监测站点出现重度以上干旱,驻马店、周口等地玉米卷叶如麻花,果穗干瘪无力。8月7日,郑州暴雨橙色预警与全省旱涝急转风险交织,这场“先烤后浇”的极端天气,正将“中原粮仓”推向农业保卫战的最前线。
极端气候双杀:从“历史最热”到“暴雨倾盆”
- 高温炙烤创纪录:7月全省平均气温30.5℃,较常年偏高3.2℃,111个县(区)最高气温突破40℃,周口月均温达31.6℃,驻马店月降水仅6毫米,接近无雨状态。豫东、豫南地区高温干旱特征突出,周口市、商丘市气象台分别于7月25日、29日发布干旱橙色预警。
- 暴雨突袭破僵局:8月5日至7日,河南北中部、西部出现分散性阵雨、雷阵雨,郑州、洛阳、新乡等地局部大暴雨。8月7日12时37分,郑州市气象台将暴雨黄色预警升级为橙色,主城区中原区已出现90毫米以上强降水,预计未来3小时局地降水量可达100毫米以上。
- 旱涝急转风险高:河南省气象台首席预报员邵宇翔指出,8月7日至9日,全省将出现“北多南少”的降水格局,北部、中东部局部暴雨或大暴雨,可能引发城市内涝、中小河流洪水及山洪地质灾害。
农业危机:玉米“喊渴”与农田“溺水”的生死时速
- 秋粮命悬一线:当前河南秋粮面积保持在7600万亩以上,玉米正值抽雄吐丝、花生处于下针膨大的需水临界期。驻马店遂平县种粮大户姚新领称:“从7月6日开始抗旱,玉米‘喝’的水全是人工浇灌,三眼新打机井全力抽水,再多抢浇几次水,还能保住产量。”然而,持续干旱已导致全省农作物受旱面积超176万亩,其中严重受旱39.8万亩。
- 灌溉成本飙升:农民反映,水泵24小时运转仅能浇3亩地,玉米叶片干卷如麻花,果穗幼小无力。周口市每亩玉米灌溉成本达80元,而微喷带节水技术因安装成本高(每亩800元)推广率不足10%。
- 涝灾隐患初现:8月7日暴雨导致郑州部分路段积水超50厘米,高速公路禁止危险品车辆上站。气象专家警告,短时强降水可能引发农田涝灾,前期抗旱成果或付诸东流。
科技与政策双剑出鞘:2.6亿资金筑牢“防洪堤”
- 应急抗旱保秋收:河南省累计下达2.6亿元抗旱资金,用于应急打井、设备维护、水源工程建设和秋粮叶面喷施作业。周口市、驻马店市分别安排下拨抗旱资金2000万元、900万元,支持调引黄河水、枢纽工程引水。
- 科技赋能减损失:农业技术中心推进耐旱作物试点改种,号召农户提前防范灾害周期变动。例如,郑单958耐旱玉米品种在干旱条件下亩产较传统品种高40%。
- 预警体系全升级:河南省气象台启动暴雨蓝色预警,自然资源厅联合发布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黄色预警。气象部门建议,豫东、豫南等持续缺墒区域需全力组织节水灌溉,同时防范局部短时强降水引发的次生灾害。
深层警示:气候危机下的粮食安全新考题
- 极端天气常态化:全球气温上升背景下,北方洪涝与干旱将更频繁剧烈。2025年河南干旱与北京暴雨形成“东西两极化”景象,凸显气候治理的紧迫性。
- 农业韧性待提升:骨干工程与田间管网脱节、抗旱设施老化、应急能力薄弱等问题亟待解决。例如,安徽亳州部分农田仍依赖1950年代修建的土渠,输水损耗率超40%。
- 社会共治破困局:需建立“灾前预防-灾中应急-灾后重建”全链条治理体系,推广“喷灌+滴灌+智能控制”模式,提升高效节水灌溉面积占比至40%,并完善农业保险机制,缩短定损时间至24小时。
结语:当郑州的暴雨警报与周口的机井轰鸣同时响起,河南正以血肉之躯对抗自然的无常。这场“先烤后浇”的极端天气,不仅是农业的挑战,更是对人类适应气候变化的终极考验。唯有以科技为矛、以政策为盾,方能在“水火两重天”中守护好“中原粮仓”,为全球粮食安全写下中国答案。
(责编: admin1)
版权声明:网站作为信息内容发布平台,不代表本网站立场,不承担任何经济和法律责任。文章内容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