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奇迹!“折叠男孩”姜延琛4次手术后重获新生,即将重返大学校园
医学奇迹!“折叠男孩”姜延琛4次手术后重获新生,即将重返大学校园
核心事件:2025年8月26日,曾因身体反向折叠180度、被医生断言“活不过13岁”的山东男孩姜延琛,在成都京东方医院历经4次高风险手术后成功“挺直脊梁”,正式出院并即将重返大学校园。这场由脊柱外科专家梁益建团队主导的世界首例反向折叠脊柱矫形手术,不仅重塑了姜延琛的人生,更在医学史上刻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从“折叠人生”到“挺直脊梁”:一场跨越20年的生命抗争
姜延琛的故事始于2004年。他出生时健康活泼,却在2岁时出现异常:走路脚后跟不着地、无法自主蹲下,被确诊为跟腱挛缩。尽管接受了跟腱延长术,病情却持续恶化——初三时,他的脖子折叠贴至后背;高中时,身体呈“Z字形”畸形,头与脊柱间隙仅剩一掌厚度。医生诊断为罕见先天性肌肉病,病因不明且无有效治疗方案,甚至有专家断言他活不过13岁。
面对绝境,姜延琛从未放弃。他跪坐在椅子上听课,不断调整姿势才能看清黑板;穿衣、刷牙等日常动作需花费常人数倍时间;2022年,他趴在瑜伽垫上完成高考,以超出山东二本线近60分的成绩被德州学院录取。然而,进入大学后,病情进一步恶化,2023年5月因呼吸困难被诊断为脊柱反向折叠严重畸形,生命危在旦夕。
4次断骨重生:世界首例反向折叠手术挑战医学极限
2024年8月,姜延琛辗转至成都京东方医院,求诊于国内极重度脊柱畸形治疗专家梁益建。彼时,他的病情已岌岌可危:极重度脊柱反向折叠导致胸腔薄如纸,肺功能仅剩正常人的20%,伴有重度骨质疏松,骨质甚至不如60岁女性。梁益建坦言:“不手术,随时可能致命;手术,风险极高但有希望。”
这场手术的难度远超常规脊柱矫形。反向折叠患者的脊柱向反方向弯曲、拉长,肋骨无法膨胀,膈肌因胸腹腔高压难以下降,手术中稍有不慎便可能损伤脊髓导致瘫痪。梁益建团队创新采用“反向截骨”方案,将拉长的脊柱矫正成类似“驼背”的状态以创造手术空间。从2024年12月4日的首次反向截骨矫形手术,到2025年6月25日的最后一次胸椎段矫形手术,团队历时近一年完成4次手术,累计矫正约170度。
“就像在深井里操作,周围全是重要器官。”梁益建回忆,手术全程出血量大、视野不清,脊髓被拉长变细且缠绕大量静脉丛,每一次截骨都需精准避开椎动脉,毫米级偏差都可能致命。最后一次手术耗时12小时,术后团队仍24小时严密监测,梁益建甚至每两小时联系家属询问情况。
超10万分钟康复训练:从“躺平”到站直的汗水与坚持
手术成功仅是第一步,康复训练才是真正的挑战。自2024年8月入院以来,姜延琛每天需完成十多个康复动作,每个动作反复上百次,平均每天训练6小时,总时长超10万分钟。康复治疗师杨潇为他制定了严谨的计划,从扩胸、抬手到独立行走,每一步都凝聚着汗水。
“有时候都不想睁开眼,因为睁开眼睛就又要锻炼了。”姜延琛坦言。但他从未退缩,甚至主动要求增加训练强度。2025年8月6日,他在病房迎来21岁生日,第一次看清了大家的正脸;8月13日,他借助助行器独立行走,呼吸与心率均适应良好;8月25日,在“世界首例反向折叠人矫正手术成果发布会”上,他依靠辅助器具自行站立,坚定地说:“和以前的20年分道扬镳,我将迎来新的人生。”
重返校园与未来展望:用崭新姿态书写人生新篇章
8月26日,姜延琛正式出院。随着开学时间临近,他即将重返德州学院,并已初步制定考研计划。他表示,身体恢复后,还想“到处走走看看,去西安看‘心上熊’七仔”。
这场生命奇迹的背后,是母爱的坚守、社会的关爱与医学的突破。母亲于梅英20年如一日的陪伴,学校师生每日轮流接送他上下楼,社会各界为他筹集手术费用……而梁益建团队的创新与担当,更让世界首例反向折叠手术成为可能。“这也是全社会对中国医生解决疑难重症能力的认可。”梁益建说。
结语:从“折叠人生”到“挺直脊梁”,姜延琛用20年的坚韧与勇气,诠释了生命的无限可能。他的故事不仅是个人的胜利,更是医学进步与社会温暖的见证。正如他在发布会上所说:“我得到了一个崭新的身体,一定会用崭新的姿态,书写人生的新篇章。”
版权声明:网站作为信息内容发布平台,不代表本网站立场,不承担任何经济和法律责任。文章内容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