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四川峨眉山的 “陪爬” 服务引发广泛争议。网络流传的多段视频显示,在峨眉山陡峭台阶上,多名男性 “陪爬” 队员或拉、或背、或抱,甚至肩扛女性游客爬山,休息时还为游客扇扇子、捏腿,亲密的肢体接触让不少网友质疑此类服务存在 “擦边” 嫌疑。
峨眉山金顶海拔高达 3079 米,全程徒步路线超 27 公里,对普通游客而言颇具挑战。近年来,随着登山、徒步旅游的兴起,峨眉山出现多个 “陪爬” 团队,约 50 人以此为业。从业者多为 95 后及户外运动爱好者,男性居多,也有部分女性。
面对争议,带队陪爬过超千名游客的领队杨先生回应称,团队成员均为当地户外运动爱好者,体能出色,具备野外生存、应急救护及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陪爬价格依线路和登顶时间,在 500 - 1200 元 / 人浮动,服务包含提供 20 余种物资、无人机拍摄、登顶奖牌、免费代背背包等。杨先生强调,队员不会主动与游客发生肢体接触,只有在游客要求时才会提供协助,其余时间会与游客保持正常距离。“我们明码标价,服务内容透明,绝无隐性消费与服务。” 他还提到,虽存在部分游客为打卡体验 “公主抱” 等情况,但并非主流,仅占约十分之一 。
峨眉山景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陪爬” 的出现与景区 2023 年起举办的越野挑战赛有关。赛事后,景区大力推广徒步线路,因其距离长、海拔落差大,催生了 “陪爬” 这一新兴职业,旨在护送体力欠佳的游客安全登顶。目前,景区已关注到网络争议并加强监管,一旦发现违法违规行为,将依法严肃处理。同时,景区正探索与专业机构合作,引导经营主体成立行业协会,以规范户外活动,保障游客需求与安全。据了解,当前从事 “陪爬” 的人员均持有急救证或高山协作员证书。
乐山市旅游协会执行会长成红认为,峨眉山 “陪爬” 职业的兴起,反映出旅游消费需求的深刻变革。陪爬服务不只是体力辅助,还涵盖安全保障、情绪价值与类似导游的导览服务。不过,当下陪爬行业缺乏准入门槛与统一服务标准,在人员资质认定、安全责任界定、服务内容边界等方面亟待规范。相关部门应积极引导,加快建立职业培训与认证体系,保障游客权益,促进行业可持续发展。
四川仙山律师事务所律师范志伟指出,“陪爬” 服务属 “陪伴经济” 范畴,满足了部分游客需求,但处于现有法律和行业规范边缘。目前法律虽未禁止该职业,但其服务行为必须符合法律法规。他建议 “陪爬” 服务应与客户签订书面协议,明确服务内容、费用、权责、免责条款及纠纷解决方式,并购买商业保险。同时,“陪爬” 队员要明晰服务边界,避免超资质、超能力服务,尤其在面对异性游客时,要保持专业与尊重,杜绝不必要肢体接触,保护游客隐私。游客也应选择专业机构购买服务 。
此次峨眉山 “陪爬” 争议,为新兴旅游服务行业的规范发展敲响警钟。唯有在合规框架内,明确服务边界、加强监管,才能让这类创新服务在满足游客多元需求的同时,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
(责编: admin)
版权声明:网站作为信息内容发布平台,不代表本网站立场,不承担任何经济和法律责任。文章内容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