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后男生0.6秒“飞针”采血惊呆患者:以快制痛背后的医者匠心
00后男生0.6秒“飞针”采血惊呆患者:以快制痛背后的医者匠心
“这是我扎得最没有感觉的一次!”2025年8月30日,福建泉州某医院采血窗口,一位患者看着手臂上仅留下微小红点的针孔,对眼前这位00后男护士竖起大拇指。他口中的“神操作”,正是被网友称为“现代版小李飞针”的采血绝技——0.6秒内完成进针、采血、拔针全流程,患者几乎感受不到疼痛。
“飞针”出鞘:0.6秒的极致挑战
在泉州这家医院的采血室里,24岁的陈昊(化名)正专注地为患者准备采血。他左手轻拍患者手臂,迅速定位血管位置,右手拇指与食指捏住采血针翼,手腕微微发力,针头如离弦之箭般刺入皮肤。整个过程仅耗时0.6秒,甚至比患者眨眼的速度更快。
“传统采血需要患者绷紧皮肤、缓慢进针,容易引发紧张和疼痛。”陈昊解释道,“而‘飞针’通过快速弹射,在皮肤神经未传递痛觉信号前完成穿刺,大大减轻了不适感。”他展示的采血视频中,针头刺入瞬间几乎不可见,只有血液快速流入采血管证明操作的成功。
从“菜鸟”到“飞针侠”:上万次练习铸就绝技
陈昊的“飞针”技艺并非天生。2023年,刚从护理专业毕业的他进入医院实习,目睹许多患者因恐惧采血而颤抖,甚至拒绝治疗。“尤其是儿童和老人,传统采血方式常让他们留下心理阴影。”这让他萌生了学习“飞针”的念头。
医院检验科主任张蓉芳(化名)是陈昊的启蒙老师。这位拥有十余年“飞针”经验的技师,曾用十年时间将这项小众技术从“只可意会”发展为标准化流程。“第一步是练‘稳’。”张蓉芳递给陈昊一块泡沫板,“用拇指和食指捏住针翼,反复弹射,直到手不抖、针不偏。”陈昊每天下班后对着泡沫板练习两小时,三个月内扎穿了五块板,手指磨出厚茧。
进阶训练更考验耐心。张蓉芳在泡沫板上画上直径1毫米的细线,要求陈昊“针针命中”。“刚开始总扎偏,后来发现要靠手腕发力带动手指,像射飞镖一样调整角度。”陈昊回忆,半年内他完成了上万次练习,最终能在0.6秒内精准刺入模拟血管。
技术普及:从“独门秘籍”到团队传承
陈昊的“飞针”视频在网络走红后,评论区涌现大量求学者:“00后都这么卷了?”“求医院地址,下次专程来采血!”事实上,这项技术已在全国多地医院推广。厦门弘爱医院自2018年起开设“飞针安采培训班”,累计培养数百名专业采血人员;杭州师范大学附属医院检验科技师陈娟(化名)通过社交媒体分享训练心得,收获4000万播放量,带动更多年轻医护加入练习行列。
“‘飞针’不是炫技,而是对患者需求的回应。”张蓉芳强调。她所在的科室曾对200名患者进行调查,结果显示92%的人认为“飞针”显著降低了采血恐惧,尤其受儿童和化疗患者欢迎。“但并非所有人适合这项技术。”她补充道,“血管细、皮肤松弛或凝血功能障碍的患者,仍需采用传统方式。”
医者仁心:细节中的温度
在陈昊的工作台上,除了采血针和试管,还放着几本手绘的《血管定位图》。“不同患者的血管走向差异很大,比如肥胖者血管较深,老年人皮肤松弛需调整角度。”他边说边翻开笔记,上面密密麻麻记录着特殊案例的处理方法。
这种细致入微的关怀,让“飞针”超越了技术层面。一位常来采血的糖尿病患者感慨:“小陈不仅针扎得好,还会教我如何保护血管,像家人一样贴心。”医院护理部主任表示,未来将把“飞针”培训纳入新护士上岗考核,同时鼓励医护人员在操作中融入更多人文关怀。
行业展望:基础医疗的“舒适化”革命
“飞针”的流行,折射出基础医疗从“疾病治疗”向“患者体验”转型的趋势。国家卫健委发布的《2025年医疗质量安全改进目标》中,明确提出“减少医疗相关疼痛和不适”,而“飞针”正是这一理念的生动实践。
“我们正在研发智能采血设备,通过红外成像技术辅助定位血管,未来或能实现‘全自动飞针’。”某医疗科技公司负责人透露。但张蓉芳认为,无论技术如何进步,医护人员的同理心始终不可替代:“0.6秒的‘飞针’背后,是无数个0.6秒的练习,更是对患者痛苦的共情。”
从泉州到全国,从00后新秀到资深技师,“飞针”采血正以独特的魅力重塑医患关系。它告诉我们:医疗的温度,不仅在于治愈疾病,更在于让每一个微小的瞬间充满尊严与关怀。
版权声明:网站作为信息内容发布平台,不代表本网站立场,不承担任何经济和法律责任。文章内容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