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 >

《竹石》课堂笔记​完整版

发布时间:2025-08-27 15:54:05来源:
《竹石》课堂笔记
一、诗歌基础信息
  1. 题目:《竹石》(“竹” 指竹子,“石” 指岩石,题目点明诗歌描写对象为生长在岩石上的竹子,暗含竹子与环境的对抗关系)
  1. 作者:郑燮(清代书画家、文学家,字克柔,号板桥,“扬州八怪” 之一,其诗、书、画被称为 “三绝”,擅长以通俗语言表达深刻思想,作品多反映民生疾苦与个人品格)
  1. 体裁:七言绝句(每句 7 字,共 4 句,句式整齐,韵律和谐,尾字 “根”“深”“磨”“侵” 押 “en/in” 韵,读来朗朗上口)
  1. 创作年代:清代乾隆年间(郑燮仕途不顺、看透官场黑暗后,常借自然景物抒发心境的时期)
二、创作背景
郑燮一生仕途坎坷,44 岁才中进士,曾任山东范县、潍县县令,为官期间清正廉洁,关心百姓疾苦,因开仓赈济灾民得罪权贵,50 多岁时毅然辞官,此后以卖画为生。他性格刚直不阿,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正如他笔下的竹子 —— 虽生长环境恶劣,却始终坚守本心。
《竹石》是郑燮 “题画诗” 的代表作之一(他常在自己的竹画旁题诗),诗中所写的 “岩竹”,既是对自然景物的真实描绘,更是他自身品格的写照:借竹子 “立根破岩”“坚韧不拔” 的特性,抒发自己坚守气节、不向权贵低头的人生态度,也暗含对当时黑暗官场的反抗与对独立人格的追求。
三、原文及逐句解析
(一)原文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二)逐句解析
  1. “咬定青山不放松”
  • 字词理解:咬定(拟人手法,形容竹子扎根牢固,像用牙齿紧紧咬住一样)、青山(此处泛指岩石嶙峋的山,象征坚韧的环境)、放松(松动、退缩)
  • 句意:竹子紧紧咬住青山,绝不松动退缩。
  • 手法与作用:开篇用拟人,将竹子赋予人的动作 “咬定”,生动形象地写出竹子扎根的坚定,没有丝毫犹豫或退缩,为后文展现其坚韧品格奠定基调。“不放松” 三个字语气坚决,直接传递出竹子的倔强与执着。
  1. “立根原在破岩中”
  • 字词理解:立根(扎根、立足)、原(原来、原本,强调竹子生长环境的先天性)、破岩(破裂的岩石缝隙,形容环境贫瘠、险恶,缺乏土壤和水分)
  • 句意:原来它的根,原本就深深扎在破裂的岩石缝隙里。
  • 作用与情感:这句揭示了竹子 “咬定青山” 的原因 —— 它从一开始就生长在恶劣环境中,“破岩” 二字凸显生存条件的艰难(岩石坚硬、缺乏养分),但竹子并未因此枯萎,反而将根扎得更深,暗含作者对竹子 “在逆境中扎根” 的敬佩,也隐喻自己 “出身平凡却坚守本心” 的人生选择。
  1. “千磨万击还坚劲”
  • 字词理解:千磨万击(夸张手法,形容经历无数次的磨难与打击,“千”“万” 表数量多,不是实指)、还(仍然、依旧)、坚劲(坚韧、刚劲,既指竹子的枝干坚硬,也指其精神不屈)
  • 句意:经历了无数次的磨难和打击,它依然保持坚韧刚劲的姿态。
  • 手法与深意:用 “千磨万击” 概括竹子面临的挑战(如狂风、暴雨、严寒、岩石挤压等),夸张的数量词突出磨难的 “多” 与 “重”;而 “还坚劲” 则形成鲜明对比,无论外界打击如何猛烈,竹子的本质始终不变,展现出 “愈挫愈勇” 的品格。这也是作者的自我写照 —— 即便官场失意、遭遇权贵打压,依然保持刚直的气节,不向困境低头。
  1. “任尔东西南北风”
  • 字词理解:任(任凭、不管,表现出毫不在意的态度)、尔(你,此处指各种方向的风,象征外界的各种压力、诱惑或打击)、东西南北风(泛指来自各个方向的风,代表全方位的挑战)
  • 句意:不管你是从东边、西边、南边还是北边吹来的风,它都毫不在意。
  • 情感与主旨:这句是全诗的高潮,“任尔” 二字极具气魄,展现出竹子面对所有挑战时的从容与无畏 —— 无论外界如何干扰,它都坚守自我,不为所动。从作者角度看,“东西南北风” 隐喻官场的排挤、世俗的非议、生活的困境等,而 “任尔” 则传递出他 “不被外界左右” 的豁达与坚定,将全诗的情感推向顶点,也点明了 “坚守气节、不屈不挠” 的核心主旨。
四、主题思想
《竹石》通过描绘生长在破岩中的竹子,借物喻人,既赞美了竹子 “在逆境中扎根、经磨难而不屈” 的自然品格,更抒发了诗人郑燮坚守自我、刚直不阿、不向权贵低头、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人生追求,同时也鼓励人们在面对生活中的困难与压力时,要保持坚韧不拔的意志,坚守内心的信念,做一个有气节、有风骨的人。
五、重点字词积累与拓展
<iframe class="tb-scrollable-stunt" frameborder="0" src="https://about:blank/" style="-webkit-font-smoothing: antialiased; box-sizing: border-box;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 outline: none; border-width: 0px; border-style: solid; margin: 0px; padding: 0px; display: block; vertical-align: middle; height: 252.4px; left: -800px; position: absolute; top: -252.4px; user-select: none; visibility: hidden; width: 800px;"></iframe>
字词
 
 
 
 
拼音
 
 
 
 
诗中含义
 
 
 
 
拓展组词 / 成语
 
 
 
 
咬定
 
 
 
 
yǎo dìng
 
 
 
 
紧紧咬住(拟人)
 
 
 
 
咬定不放、咬文嚼字
 
 
 
 
立根
 
 
 
 
lì gēn
 
 
 
 
扎根、立足
 
 
 
 
立根固本、落地生根
 
 
 
 
破岩
 
 
 
 
pò yán
 
 
 
 
破裂的岩石
 
 
 
 
岩石、岩缝、悬崖峭壁
 
 
 
 
坚劲
 
 
 
 
jiān jìng
 
 
 
 
坚韧刚劲
 
 
 
 
坚劲不屈、坚强不屈
 
 
 
 
任尔
 
 
 
 
rèn ěr
 
 
 
 
任凭你
 
 
 
 
任意、任凭、听任
 
 
 
 
 
 
 
 
 
易错提醒:“劲” 在 “坚劲” 中读 “jìng”,表示 “坚强有力”;读 “jìn” 时多表示 “力气、力量”(如 “使劲”“干劲”),需注意区分。
六、艺术手法总结
  1. 借物喻人:全诗以竹子为喻,将竹子的 “坚韧” 与诗人的 “气节” 紧密结合,“竹” 即 “人”,“人” 似 “竹”,虚实结合,含蓄委婉地表达情感,避免直白说教,更具感染力。
  1. 拟人夸张:“咬定” 赋予竹子人的动作,“千磨万击”“东西南北风” 用夸张突出磨难的多与广,让竹子的形象更鲜活,品格更突出。
  1. 首尾呼应:开头 “不放松” 与结尾 “任尔” 形成呼应,从 “扎根的坚定” 到 “面对挑战的无畏”,完整展现竹子的品格,结构严谨,逻辑清晰。
七、学法指导与拓展
  1. “知人论世” 理解法:结合郑燮 “辞官卖画、关心民生、刚直不阿” 的生平,能更深刻理解 “竹石” 背后的人格象征 —— 若不了解他的仕途困境,可能仅将诗歌视为 “写竹子”,而忽略其 “借竹抒怀” 的深层含义。建议课后查阅郑燮的《墨竹图题诗》(“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对比体会他 “以竹言志” 的创作风格。
  1. 意象对比阅读:将《竹石》与王安石《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于谦《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对比,发现三者均为 “托物言志” 诗,分别以 “竹”“梅”“石灰” 象征坚韧、高洁、忠诚的品格,可总结 “托物言志诗” 的共性:抓住事物特性→关联人物品格→表达情感追求。
  1. 联想实践法:尝试模仿《竹石》的写法,选择一种具有象征意义的植物(如青松、荷花、小草),用 “×××××××,×××××××” 的七言句式,写两句诗表达自己的品格追求(例:“青松挺立于山巅,笑对冰霜与雪寒”),加深对 “借物喻人” 手法的理解与运用。

(责编: admin)

版权声明:网站作为信息内容发布平台,不代表本网站立场,不承担任何经济和法律责任。文章内容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