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铁“老师妙招”止闹:一场公共空间文明教育的生动实践
现场直击:一句“灵魂拷问”的破局效应
当日,在某高铁车厢内,一名约6岁的男孩因旅途无聊,持续拍打座椅、尖叫嬉闹近40分钟。其母亲虽多次轻声劝阻,但效果甚微。同车乘客李女士(化名)在忍耐半小时后,突然俯身靠近男孩,用温和却严肃的语气问道:“小朋友,你是哪个班的?老师没教过你在公共场合要安静吗?”男孩先是一愣,随即低头摆弄手指,车厢内的喧哗声戛然而止。
“当时整个车厢都松了口气。”目击者王先生回忆,“孩子妈妈立刻道歉,还拿出零食分给周围乘客。”李女士事后接受采访时表示:“我本想直接提醒家长,但怕激化矛盾。想到孩子对老师有天然敬畏,就试了试,没想到效果这么好。”
争议背后:公共空间“熊孩子”为何频现?
这并非高铁首次因儿童吵闹引发关注。2025年8月16日,哈尔滨至北京高铁上,一名男孩持续尖叫1小时,乘客高女士提醒家长管束时,反被怼“你没孩子就该理解”;6月18日,张家界至怀化高铁上,1岁幼童哭闹1小时,乘客朱女士怒吼“再哭揍你”虽止住哭声,却遭批评“威胁性语言伤害儿童”。
家长责任缺失是矛盾核心。心理学专家指出,3岁以上儿童已具备基本规则意识,但部分家长以“孩子小”“管不了”为由放任自流。如哈尔滨事件中,男孩母亲全程默不作声,甚至鼓励孩子“继续玩”;而张家界事件中,家长虽尽力安抚,但缺乏有效方法,导致问题升级。
公共空间属性冲突加剧矛盾。高铁作为封闭的公共交通工具,乘客对安静环境的需求与儿童活泼天性形成天然对立。中国政法大学研究显示,78%的乘客认为“儿童吵闹影响乘车体验”,但仅32%的家长会主动道歉或采取措施。这种认知差异,使得简单提醒易演变为争吵。
破局之道:从“个体智慧”到“系统治理”
李女士的“老师妙招”虽获赞,但专家提醒,此类方法需谨慎使用。“儿童对权威的敬畏应建立在尊重基础上,突然质问可能引发心理恐惧。”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李琳建议,“家长可提前与孩子约定‘安静信号’,如举手示意或轻拍肩膀,将规则内化为习惯。”
铁路部门:从“静音车厢”到“遛娃舱”的探索
为缓解矛盾,铁路部门已推出多项措施:
- 静音车厢:复兴号智能动车组设置3号车厢为静音区,语音播报音量降低60%,乘务员提供一对一到站提醒,旅客需签署《静音承诺书》。
- 遛娃舱:国铁南昌局在厦门北站始发的长编组列车上改造餐车为“遛娃舱”,配备积木、绘本、投影仪等设施,乘务员组织“高铁小课堂”等活动,引导儿童有序玩耍。
- 分层服务:12306APP推出“儿童友好座位”选项,乘客可标注同行儿童年龄,系统优先分配车厢连接处或第一排座位,减少对他人影响。
家长:从“被动应对”到“主动预防”
媒体人刘燕锦作为两个孩子的母亲,总结出“哄娃锦囊”:
- 物品准备:携带零食、玩具、动画片下载清单,用“任务奖励”机制转移注意力(如“安静10分钟可以吃糖果”)。
- 场景预演:出行前通过绘本或角色扮演,模拟高铁场景,强调“说话要小声”“不能踢前面座位”。
- 应急方案:若孩子突然哭闹,立即带至车厢连接处安抚,或用湿巾让孩子擦拭小桌板,通过“小任务”恢复平静。
公众:从“指责抱怨”到“理性共情”
湖南大学社会学教授张鑫呼吁,社会需建立“理性沟通文化”:“乘客有权提出合理诉求,但应避免使用威胁性语言;家长需虚心接受建议,而非以‘你没孩子’转移责任。”他建议,铁路部门可培训乘务员掌握儿童行为管理技巧,在冲突初期介入调解,避免矛盾升级。
未来展望:让公共空间成为文明课堂
这起事件中,李女士的“老师妙招”与铁路部门的“遛娃舱”探索,共同勾勒出公共文明建设的路径:个体智慧需与系统治理结合,刚性规则需与柔性引导并存。正如网友评论:“真正的文明,不是要求孩子‘不许哭’,而是教会他们‘如何安静地哭’;不是指责家长‘管不好’,而是帮助他们‘学会管’。”
随着暑运进入尾声,铁路部门数据显示,8月以来儿童旅客占比达23%,较平日上升8个百分点。在这场持续的“文明考题”中,唯有家长、乘客与铁路部门形成合力,才能让每一次旅程都成为公共文明的生动实践。
版权声明:网站作为信息内容发布平台,不代表本网站立场,不承担任何经济和法律责任。文章内容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