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朝阳回应“活到150岁”旧论:健康需科学平衡,生活质量重于长寿
旧论重提:从“挑战150岁”到“科学纠偏”
此次争议源于部分博主翻出张朝阳早年言论。2023年,张朝阳在接受采访时曾提出“活到150岁是对每天的挑战”,并建议“少吃肉多吃素”,理由是“肉类含毒素,多吃素能保持经络通畅”。然而,这一观点在2025年8月被重新解读为“极端素食主义”,甚至引发“不吃肉更健康”的片面讨论。
对此,张朝阳在社交平台转发相关内容并明确澄清:“人必须吃肉,不吃肉抵抗力低,没劲儿。”他进一步解释,早年言论更多强调“心态放松”和“适度运动”对长寿的辅助作用,而非否定肉类营养价值。“现在医学已证明,蛋白质、铁元素等必需营养素主要来自肉类,完全素食可能导致免疫力下降。”张朝阳表示。
健康理念迭代:从“极端主张”到“科学平衡”
张朝阳的健康观并非首次引发关注。2024年6月,他曾回应“肉类含毒素”的旧论,称“互联网健忘,那些是20年前的观点了”,并坦言自己如今“每天吃肉,但控制量”。此次回应中,他进一步提出“健康三要素”:
- 饮食均衡:肉类与素食合理搭配,避免单一饮食结构;
- 心态管理:减少焦虑,保持“轻松愉悦”的生活状态;
- 适度运动:每日步行或瑜伽,维持身体机能。
“长寿是基因、环境与习惯的综合结果,单纯依赖某一种方法并不科学。”张朝阳援引《柳叶刀》研究指出,全球范围内,均衡饮食者平均寿命比极端素食者高3-5岁。他特别提到,自己如今更注重“生活质量”,“活得久不如活得精彩”。
公众热议:长寿目标与健康现实的碰撞
张朝阳的回应引发两极讨论。支持者认为其观点“回归理性”,网友“健康生活”评论:“以前觉得少吃肉能长寿,后来体检发现贫血,现在明白均衡饮食才是关键。”反对者则质疑其“立场反复”,但多数医学专家站在张朝阳一方。
北京协和医院营养科主任李明分析:“肉类是优质蛋白、B族维生素和铁、锌等矿物质的良好来源,完全素食可能导致肌肉流失、免疫力下降,尤其对中老年人风险更高。”他建议,成年人每日肉类摄入量应控制在100-150克,优先选择鱼类、禽类等白肉。
长寿争议:从“个人选择”到“社会命题”
张朝阳的“150岁”言论,实则折射出社会对长寿的复杂态度。2023年,企业家王石曾表示“人活太长对下一代没好处”,而张朝阳则称“挑战生命极限是每日的修行”。这种分歧在2025年愈发明显:随着基因编辑、抗衰老药物等技术的发展,人类寿命预期持续延长,但“如何活得健康”远比“活得久”更受关注。
《中国老龄化社会报告》显示,2025年中国60岁以上人口占比达22%,但其中仅38%自评健康状况良好。“长寿不应是数字游戏,而是身体与心理的双重健康。”张朝阳总结道,“我现在更在意每天能否高效工作、陪伴家人,而不是活到多少岁。”
结语:健康没有标准答案,科学才是永恒准则
从“挑战150岁”到“强调科学饮食”,张朝阳的健康观迭代,恰是公众对长寿认知深化的缩影。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辨别健康谣言、建立个性化养生方案,成为每个人的必修课。正如张朝阳所言:“健康不是跟风,而是找到适合自己的平衡点。”这场关于长寿的讨论,或许没有最终答案,但科学、理性的态度,无疑是通向健康生活的最佳路径。
版权声明:网站作为信息内容发布平台,不代表本网站立场,不承担任何经济和法律责任。文章内容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