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世界性难题!我国科研团队在“可燃冰”大规模利用领域实现重大突破
破解世界性难题!我国科研团队在“可燃冰”大规模利用领域实现重大突破
2025年8月21日,海南省科技厅发布消息称,海南大学海洋清洁能源创新团队在“可燃冰”大规模利用领域取得颠覆性技术突破。该团队研发的新型催化体系以接近100%的完美选择性,在70℃低温条件下将甲烷高效转化为高附加值液体燃料甲醇,相关成果发表于国际权威期刊《自然·通讯》,为我国南海可燃冰资源就地转化利用提供了核心技术支持。
技术突破:从“零损耗”到工业化应用
此次突破直指可燃冰商业化开发的核心痛点——甲烷转化效率与成本问题。实验数据显示,新型催化体系实现甲醇选择性高达99.7%,几乎消除传统工艺中甲烷泄漏与副产物损耗;70℃的温和反应条件大幅降低能耗,使工业化生产更安全、环保。团队负责人表示:“从南海开采的可燃冰可直接在海南本地转化为甲醇燃料,每吨成本较进口液化天然气降低约30%。”
这一成果与我国可燃冰开发技术链形成协同效应。2024年5月,中国石油在南海神狐海域完成连续30天规模化试采,日均产气量稳定在1.6万立方米,相当于中型天然气田产能。通过“丛式井组+连续油管作业”模式,单井开发成本降至5元/立方米,接近常规页岩气水平。此次甲烷转化技术的突破,进一步打通了可燃冰从开采到终端利用的全链条。
战略意义:能源安全与“双碳”目标双赢
我国南海可燃冰储量约800亿吨油当量,占常规天然气可采资源量的60%,足够全国使用百年。若实现规模化开发,相当于在南海建成“天然气银行”,可显著降低对进口能源的依赖。以2025年数据为例,我国原油进口量已超920万桶/日,天然气对外依存度达45%,而可燃冰商业化将重构能源安全格局。
同时,甲醇作为清洁燃料,燃烧后仅产生二氧化碳和水,无硫氧化物、粉尘等污染物。若南海可燃冰年转化量达1000万吨甲醇,可替代约600万吨标准煤,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200万吨,为“双碳”目标提供关键支撑。
技术攻坚:二十年磨一剑的“中国方案”
我国可燃冰研究始于1999年,历经“探索性试采”“试验性试采”两大阶段。2017年,北京大学卢海龙团队首创“地层流体抽取法”,在南海首次试采中实现连续产气60天,获取647万组科学数据;2020年,中国石油采用“水平井+储层改造”技术,将日均产气量提升至2.87万立方米,创两项世界纪录;2023年,深圳大学谢和平团队研制全球首套深海可燃冰保压保温取样装备,攻克原位勘探难题。
此次海南大学的突破,标志着我国在可燃冰利用领域形成“开采-转化-应用”完整技术体系。中国地质调查局专家评价:“从‘跟跑’到‘领跑’,中国方案为全球深海能源开发提供了范本。”
未来展望:商业化仍需跨越三道坎
尽管技术突破振奋人心,但可燃冰商业化仍面临挑战:
- 成本优化:当前开发成本约3-5元/立方米,需通过提高单井产量至3万立方米/日、采收率至35%以上,实现经济性;
- 环境安全:需完善“天-空-海”立体监测网,防止甲烷泄漏引发地质灾害;
- 政策配套:需细化矿权分配、税收优惠等机制,降低企业创新风险。
站在南海钻井平台上,望着持续喷涌的天然气火焰,中国石油工程师王强感慨:“十年前,我们连储层位置都难以精准定位;如今,中国可燃冰正从实验室走向千家万户。”这场“冰与火”的能源革命,不仅关乎技术突破,更承载着国家能源安全的战略使命。随着更多“中国方案”落地,可燃冰有望成为终结能源进口依赖的关键变量。
版权声明:网站作为信息内容发布平台,不代表本网站立场,不承担任何经济和法律责任。文章内容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