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僵尸松鼠”“触手兔”后美国再现“变异鹿”:病毒作祟还是生态异变?
多地现“怪鹿”:黑色疣体触目惊心
自2025年6月以来,纽约州、宾夕法尼亚州、威斯康星州等地居民陆续目击到体表异常的野生鹿。目击者描述,这些鹿的颈部、面部甚至腿部布满灰黑色肉瘤,部分疣体呈葡萄状聚集,严重者几乎覆盖半张脸。威斯康星州猎人马克·汤普森在社交媒体发布的视频中,一头白尾鹿的左耳被巨大疣体压弯,行走时明显踉跄。该视频播放量超5000万次,评论区充斥“末日征兆”“生化危机”等猜测。
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野生动物病理实验室对37份样本检测后证实,所有病例均感染“鹿皮肤纤维瘤病毒”(DCFV),这是一种仅在鹿科动物中传播的乳头瘤病毒亚型。实验室主任艾米丽·沃森指出:“病毒通过吸血昆虫(如蚊、蜱)叮咬传播,夏末秋初是传播高峰期。今年北美洲东部湿热气候延长,导致媒介昆虫活跃期增加40%,病例数较往年同期上升65%。”
病毒非新敌:自愈机制缓解生态危机
尽管“变异鹿”外观骇人,但专家强调其威胁有限。华盛顿州鱼类与野生动物管理局资料显示,鹿皮肤纤维瘤病(DCF)自20世纪50年代起就有系统研究,全球白尾鹿种群感染率常年维持在12%-18%。该病毒仅攻击表皮细胞,不侵入内脏或神经系统,90%以上感染鹿可在3-6个月内通过免疫系统清除病毒,疣体自行脱落。
“真正致命的是继发感染。”科罗拉多州立大学兽医教授詹姆斯·米勒解释,“当疣体过大遮挡视线或摩擦破损时,细菌可能侵入引发败血症。2024年威斯康星州死亡病例中,73%死于皮肤溃烂导致的脓毒症,而非病毒本身。”
恐慌溯源:社交媒体放大“变异”假象
此次事件与年初的“僵尸松鼠”“触手兔”风波如出一辙。2025年1月,科罗拉多州出现头部长满黑色触角状肿瘤的棉尾兔,经证实为棉尾兔乳头瘤病毒(CRPV)感染;3月,得克萨斯州发现行动迟缓、皮毛脱落的松鼠,实为松鼠纤维瘤病(SFV)病例。这些病例均因社交媒体传播被贴上“变异”标签,引发不必要的恐慌。
“公众对野生动物疾病的认知存在两大误区。”美国国家野生动物健康中心病毒学家莎拉·康威指出,“一是将病毒引起的良性增生与‘变异’混为一谈,二是高估跨物种传播风险。事实上,DCF、CRPV、SFV均无法感染人类或其他动物,其传播链完全封闭于特定物种内。”
生态警示:气候变化或成病毒帮凶
尽管此次“变异鹿”事件系虚惊一场,但科学家警告,气候变化正改变野生动物疾病传播模式。2025年7月《自然·生态学》期刊研究显示,北美洲东部平均气温每上升1℃,媒介昆虫的活动范围将向北扩张120公里,导致原本局限于热带的病毒(如西尼罗河病毒)向高纬度地区蔓延。
“野生动物病毒库就像一座沉默的火山。”康威比喻道,“当栖息地破碎化、物种多样性下降时,病毒更容易在单一物种内爆发。保护生态完整性,才是防范未来疫情的根本之道。”
目前,美国野生动物部门已启动跨州监测网络,呼吁公众发现异常动物时勿靠近或投喂,并及时联系当地机构。对于“变异鹿”的恐慌,或许正如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发布的科普海报所写:“它们只是长了‘青春痘’的鹿,而非来自外星的访客。”
版权声明:网站作为信息内容发布平台,不代表本网站立场,不承担任何经济和法律责任。文章内容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