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社会 >

为不拖累孩子政审忍受家暴?女子回应:事实有出入,隐忍另有隐情

发布时间:2025-08-22 10:49:21来源:
近日,一则“女子为不拖累孩子政审默默忍受家暴”的帖子在网络上引发广泛关注,相关话题热度持续攀升,刺痛了公众的心,也引发了诸多热议。8月20日,当事人年英(化名)向媒体回应,网络传播的信息与实际情况存在出入,她忍受家暴的核心原因并非政审,而是有着更为复杂的隐情。

网传内容引发轩然大波

此前,有网友发帖称,浙江宁波一名女子频繁遭遇家暴,因儿子备考的大学需政审,怕影响孩子,故而选择默默忍受,直至丈夫骑车找“小三”途中摔成重伤昏迷。网友还晒出了两段监控视频,一段显示2023年10月15日13时许,男子与女子在户外交流时疑似发生争论,男子多次用手指猛戳女子胸部,还拽起其衣领、脚踹等;另一段发生于2023年12月31日12时53分,女子在床上躺着,男子趴在其面前,疑似掌掴女子,随后还对着摄像头比了手势。此外,医院2023年9月19日的《影像报告》显示,女子骶3、4骨折,骶4骨隐性脊柱裂考虑,宁波市公安局鄞州分局姜山派出所也出具了《家庭暴力告诫书》。这些触目惊心的内容一经发布,迅速点燃了网友们的愤怒情绪,大家纷纷谴责施暴者的暴行,同时也对女子为了孩子默默忍受的遭遇表示同情和痛心,“为了孩子的前途,母亲竟要承受如此痛苦”“政审不该成为家暴的枷锁”等评论充斥网络。

当事人回应还原事件真相

年英出生于1987年的云南某市,初中毕业后便在当地某镇中学负责给学校养猪。2006年前后,在家人主导下,她与当地一名男子结婚,婚后育有一子,2010年因性格不合离婚。2018年,年英前往浙江宁波某工厂打工,2023年2月,她结识了同在附近打工、同样出生于1987年的安徽男子石某。石某自称未婚,家境殷实,交往期间非常贴心,让年英觉得遇到了对的人。同年5月,两人前往石某安徽老家领证结婚。

然而,这场看似美好的婚姻实则是一场精心设计的骗局。领证后,年英发现石某不仅已婚有子,还是吸毒人员,2016年其前妻正是因他吸毒起诉离婚。石某承诺的8000元彩礼、老家酒席全是空头支票,连婚戒都是镀金仿品。领证第一个月,石某便对她进行了家暴,此后几乎每月都动手。年英展示的聊天记录显示,2023年9月19日,她因被抱摔受伤要求去医院,石某竟回复:“不做检查更好,省得麻烦。”2024年1月,她在半月内两次报警,但石某父亲发消息哀求:“给次机会,给我一次面子。”警方最终因家属劝说未行政拘留石某。

年英表示,“政审影响孩子前途”的说法,实为石某的威胁话术。石某长期以“报警就让你儿子政审不过”相逼,甚至在她提出离婚时叫嚣:“我坐过牢,不怕留案底,但你儿子的人生就毁了。”这种心理操控,让年英陷入“还手即犯罪”的恐惧。她之所以面对家暴没有还手,是担心还手后会被现任丈夫诬陷,导致自己留下案底,更怕丈夫的报复升级。

家暴背后暴露多重社会问题

法律层面:家暴处理与政审影响的认知偏差

从法律角度来看,一般情况下父亲家暴对子女政审影响不大。政审主要审查考生本人的政治思想、道德品质、遵纪守法、工作表现等方面,父亲家暴属于其个人行为,并非子女自身的违法违纪行为。不过,在一些特殊岗位政审中,若因父亲家暴等严重违法犯罪行为导致家庭环境存在较大问题,且可能影响到子女思想价值观等,从而间接影响其对岗位的适配性时,可能会有一定影响,比如报考一些对政治背景要求极为严格的机要部门等,相关部门可能会综合考量家庭整体情况,但这种影响并非绝对,关键还是看具体岗位要求以及子女自身其他方面的表现。而且,只有家暴构成犯罪且已经判刑才会影响孩子的政审,若只是受到行政处罚,通常不会对下一代产生影响。年英和石某的行为尚未达到这一严重程度,但石某却利用年英对政审的误解进行威胁,反映出部分人对法律规定的认知不足。

社会支持层面:系统性失能致受害者难以逃离

年英的遭遇揭示了家暴受害者难以逃离的深层原因:经济依赖与情感操控的双重绞杀。领证后,石某每月1万元工资从未用于家庭开支,其子学费、生活费甚至父母衣物都由年英承担。截至2024年底,她已为家庭负债4万余元。这种经济剥削,让年英陷入“离开即贫困”的绝境。情感层面,石某通过孤立手段切断年英的社会支持:他销毁家中女性用品制造“同居假象”,用“表妹”“借钱”等谎言掩盖出轨,甚至在年英发现其他女性照片时,以“扔了就行”敷衍。

尽管年英安装监控取证、多次报警,但警方处理多以调解为主;社区未介入心理干预;亲友因“家丑不可外扬”观念选择沉默。更讽刺的是,当石某2025年1月9日骑车摔倒昏迷后,年英仍因“夫妻一场”赶往医院照料,而石某家属却指责她“照顾不周”。这种系统性失能,让无数受害者陷入“不离开等死,离开找死”的悖论。瑞典犯罪学研究显示,受害者分居期间遭遇致命暴力的风险激增300%,年英在分居过程中也面临着巨大的安全风险。

观念层面:摒弃陈旧观念,给予受害者支持

社会需摒弃“劝和不劝离”的陈旧观念,正如13岁网红钟美美所言:“我特别希望父母离婚,家暴阴影下的‘完整家庭’才是对孩子最大的伤害。”年英的故事是2.2亿家暴受害者的缩影,当我们在热搜上为“政审隐忍”唏嘘时,更应看到:每一份沉默背后,都是施暴者精心设计的控制陷阱;每一次妥协,都在纵容暴力文化的蔓延。

呼吁构建“零容忍”社会环境

年英的悲剧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唯有构建“零容忍”的社会环境,才能让“年英们”真正走出暴力阴影,拥抱阳光下的新生。政府应加强对家暴行为的立法和执法力度,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大对施暴者的惩处力度,同时建立健全家暴受害者的救助机制,提供经济援助、心理辅导、法律支持等全方位的帮助。社区应加强对家庭关系的关注和干预,建立家暴预警机制,及时发现和处理家暴问题,为受害者提供安全的庇护场所。学校应加强对学生的法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同时关注学生的家庭环境,及时发现和帮助受家暴影响的学生。

我们每个人都应增强对家暴问题的认识和关注,摒弃“家丑不可外扬”的陈旧观念,当发现身边有家暴行为时,要勇敢地站出来,为受害者提供帮助和支持,共同营造一个反对家暴、关爱受害者的良好社会氛围。

(责编: admin1)

版权声明:网站作为信息内容发布平台,不代表本网站立场,不承担任何经济和法律责任。文章内容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