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晶揭赵露思解约风波真相:利益博弈下的“一星公司”困局
“一星公司”困局:赵露思成唯一“造星成果”
王晶口中的“一星公司”,指经纪公司集中资源捧红个别艺人,却缺乏批量造星能力,导致其他签约艺人难以突围。银河酷娱传媒正是典型案例:除赵露思外,公司旗下艺人长期缺乏曝光度,而赵露思凭借《传闻中的陈芊芊》《星汉灿烂》等作品跃居“95花”顶流,成为公司唯一“造星成果”。
这种失衡直接导致利益分配矛盾。赵露思在直播中公开控诉,称续约前公司承诺“五五分成”,但续约后单方面将分成比例降至“三七分”,并要求她按新比例赔偿违约金。她直言:“公司股东众多,却无一人主动沟通,所有问题都通过律师施压。”银河酷娱虽发布声明否认违约,但赵露思的爆料揭开了“一星公司”的残酷逻辑:当唯一摇钱树试图争取更多权益时,资本方往往以合同条款和法律手段压制个体诉求。
天赋与时机:赵露思的“造星公式”能否复制?
王晶认为,赵露思的成功是“天赋与推出时机”的双重结果。从天赋看,赵露思并非科班出身,却凭借自然灵动的演技在甜宠剧中脱颖而出。其代表作《哦!我的皇帝陛下》中,她以方言台词和夸张表情塑造“沙雕女主”形象,精准契合年轻观众对“下饭剧”的需求;在《长歌行》中,她饰演的李乐嫣则展现从柔弱公主到坚韧女性的成长弧光,证明其戏路可塑性。
时机方面,赵露思的崛起恰逢内娱“甜宠经济”爆发期。2018-2022年间,优酷、腾讯等平台大量采购低成本甜宠剧,赵露思凭借《传闻中的陈芊芊》等作品成为“甜宠剧女王”,商业价值飙升。然而,这种成功模式高度依赖市场风口,随着观众审美升级和监管政策收紧,甜宠剧市场逐渐饱和,赵露思近年尝试转型正剧《胡同》,却因演技争议陷入口碑危机。
行业镜像:从“造星工厂”到“资源垄断”
王晶的“一星公司”论,实则揭露了内娱经纪行业的结构性矛盾。以嘉行传媒、乐华娱乐为例,前者靠杨幂、迪丽热巴支撑业绩,后者依赖王一博的流量变现,均呈现“头部艺人养全公司”的畸形生态。这种模式导致:
- 资源倾斜严重:公司90%资源集中于头部艺人,新人缺乏成长空间,形成“捧一个、饿一窝”的恶性循环;
- 抗风险能力薄弱:一旦头部艺人解约或塌房,公司营收将断崖式下跌。例如,唐人影视因胡歌、刘诗诗相继离巢,市值从巅峰期的90亿缩水至不足10亿;
- 艺人议价权失衡:头部艺人虽享受高分成,但需承担“养公司”压力,解约时往往面临天价违约金;腰部艺人则因长期被压榨,选择合约到期后自立门户。
破局之路:从“个体博弈”到“行业规范”
赵露思事件并非孤例。此前,邓紫棋因解约被索赔1.2亿、杨洋与荣信达的版权纠纷,均暴露出行业规则滞后于市场发展的弊端。要破解“一星公司”困局,需从三方面发力:
- 完善分成机制:参考韩国SM娱乐的“阶梯式分成”,根据艺人贡献值动态调整比例,避免“一刀切”压榨;
- 强化新人培养:建立“头部带新人”的捆绑机制,如时代峰峻的“家族制”运营,通过团体活动提升新人曝光度;
- 推动行业立法:明确艺人解约赔偿标准,禁止“霸王条款”,保障双方合法权益。
结语:当“造星”沦为资本游戏
赵露思与银河酷娱的纠纷,本质是“个体创造力”与“资本垄断力”的对抗。在流量为王的时代,艺人被异化为“数据商品”,而经纪公司则扮演着“风险投资人”的角色。王晶的揭露,不仅为赵露思事件提供了行业视角的注解,更警示整个内娱:若继续沉迷于“造星快钱”,忽视内容创新与人才培养,终将陷入“明星枯竭、资本退潮”的死循环。
版权声明:网站作为信息内容发布平台,不代表本网站立场,不承担任何经济和法律责任。文章内容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