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员戴娇倩曝导演连续工作7天猝死,影视圈“过劳死”警钟再响
演员戴娇倩曝导演连续工作7天猝死,影视圈“过劳死”警钟再响
近日,演员戴娇倩在社交平台发文,披露了一则令人痛心的消息:某剧组导演因连续工作7天,在准备回家休息时突然倒下,再也没能醒来。这一事件迅速引发舆论关注,撕开了影视圈“高强度作业”的残酷真相,也再次敲响了行业“过劳死”的警钟。
悲剧细节:导演7天连轴转,高温下猝然离世
据戴娇倩透露,她从化妆间朋友处得知,这位导演在拍摄关键期连续7天驻守片场,每日工作时长超过18小时。事发当日,杭州气温高达38℃,导演在监视器前突然倒下,送医后宣告不治。现场工作人员回忆:“他最后三天几乎没合眼,困了就灌冰咖啡,累得靠在椅子上都能睡着。”
这并非个例。戴娇倩还提到,行业内“拍着拍着人没了”的传闻屡见不鲜。2024年7月,香港TVB老戏骨因肺炎离世,临终前床边仍放着未完成的剧本;同年12月,戴娇倩本人在排练话剧时也因过度疲劳当场昏厥,被紧急送医抢救。这些案例交织成一张触目惊心的数据网:某头部影视公司内部统计显示,2024年旗下剧组工作人员平均每日睡眠时间为3.7小时,62%的从业者存在健康风险。
行业乱象:资本逐利、排播压力与劳动者权益缺失
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教授李明辉指出,影视圈“过劳悲剧”的根源在于三大结构性矛盾:
-
平台排播压力倒逼制作周期压缩
某视频平台2025年片单显示,其定制剧从开机到上线平均周期仅5个月,较2020年缩短40%。为抢占档期,剧组不得不采取“人海战术”——某S级古装剧同时启用8个摄影组昼夜轮转,导演需在3个片场间奔波,日均步行超2万步。 -
资本逐利催生“速度至上”逻辑
某影视基金负责人透露:“现在投资方要求项目必须‘快进快出’,从立项到回款周期若超过18个月,资金就会转向短视频赛道。”这种焦虑传导至制作端,导致“前期筹备压缩30%、拍摄周期压缩50%、后期制作压缩20%”成为行业潜规则。 -
工会缺位与劳动者权益保障缺失
尽管《劳动法》规定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8小时,但影视行业普遍通过“工作协议”规避监管。某剧组场记的劳动合同显示,其月薪包含“24小时待命补贴”,实则意味着需随时响应拍摄需求。更讽刺的是,某头部经纪公司竟将“连续工作48小时”作为新人演员的“抗压能力测试”。
行业反思:从“生死赌局”到“生命至上”
戴娇倩的呐喊引发了连锁反应。专家提出多项建议,呼吁行业改革:
-
推行“拍摄强度分级认证”制度
参照建筑行业安全标准,对剧组工作时长、环境温度、体力负荷等指标进行动态监测。某头部制作公司已试点“红黄蓝”预警系统:当工作人员连续工作超12小时,系统自动向制片人发送警报。 -
建立行业健康档案数据库
要求所有从业人员每年进行心脏功能、神经系统等专项体检,数据接入行业协会监管平台。某三甲医院透露,其影视行业体检中心已检测出17%的从业者存在“过劳性心肌损伤”风险。 -
完善工会组织与集体协商机制
浙江横店影视产业协会率先成立剧组工会,与制作方签订《行业最低劳动标准协议》,明确“日均工作不超过12小时”“高温天气每2小时强制休息15分钟”等条款。某剧组执行导演表示:“虽然成本增加了15%,但团队效率反而提升30%,因为大家不再靠咖啡和肾上腺素硬撑。”
行动与希望:从“停机整改”到“边拍边播”
在舆论压力下,行业已出现积极变化:
- 某S级仙侠剧宣布停机整改,将原定120天的拍摄周期延长至180天;
- 某视频平台调整排播策略,允许剧集“边拍边播”以缓解制作压力;
- 某知名导演在朋友圈写道:“当镜头里的英雄倒在片场,这才是最荒诞的黑色幽默。”
戴娇倩的呼吁,不仅是对一个生命的哀悼,更是对整个行业的深刻反思。正如她所说:“我们拍的是光影故事,不是生死赌局。”当行业开始正视“过劳死”的代价,或许才能让每一个为艺术付出的人,都能平安回家。
版权声明:网站作为信息内容发布平台,不代表本网站立场,不承担任何经济和法律责任。文章内容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