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续面事件”和解落幕:消费争议背后的规则与善意之辩
事件回溯:一碗面引发的“续面风波”
8月13日晚7时许,三名成年女子带着四名儿童进入郑州某饸饹面馆。据店家提供的消费记录显示,这7人共消费140.58元,其中包含一碗13元的饸饹面、一份18元的涮毛肚、两个凉菜以及通过团购购买的1斤羊排(39.8元)和两份羊肉串(39.78元)。用餐过程中,几名成年女子先后为同行儿童免费续面两次。当她们第三次提出续面请求时,面馆老板霍先生以“免费续面规则仅限点单人吃饱”为由拒绝,双方因此发生争执。
“我们店开业三年一直实行‘一人一碗面,免费续面管饱’的规则,但这是针对个体消费者的福利,不是让一家人共享一碗面。”霍先生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当天顾客的行为已超出规则初衷,且在沟通中态度激动,最终他选择公开监控视频自证清白。然而,这一举动引发顾客强烈不满,对方以“侵犯肖像权”为由报警,并在团购平台连续给出两个差评,指责商家“服务恶劣、虚假宣传”。
争议焦点:规则边界与消费善意的碰撞
事件曝光后,网络舆论迅速分化为两派:
- 支持商家派认为,顾客的行为属于“薅羊毛”,违背了商业规则的本意。有网友指出:“免费续面是商家对食量大的个体的善意,不是让一家人吃‘霸王餐’的漏洞。”
- 同情顾客派则强调,商家应体现更多包容性,尤其面对带孩子的顾客。部分网友评论:“孩子吃口面何妨?斤斤计较失了格局。”
法律专家指出,从合同关系看,商家明示的“一人一碗面,免费续面管饱”规则具有约束力,顾客点一碗面供多人分享并多次续面,虽不直接违法,但可能构成“权利滥用”。而消费者行使差评权时,需基于事实描述,否则可能侵犯商家名誉权。
和解背后:规则完善与沟通升级的双重启示
8月15日下午,郑州市中原区市场监督管理局介入调解,双方在辖区办事处、派出所及市场监管所的见证下签署和解协议。和解现场,霍先生当面向顾客道歉:“我发布的视频给孩子造成了影响,对此表示抱歉。”他同时承诺,未来仍会坚持“一人点一碗面可无限续”的规则,但会调整带儿童顾客的加面政策:“如果孩子觉得面不够吃,需要单独付费购买。”
顾客方则删除了此前发布的差评,并表示愿意理解商家的经营难处。市场监管部门工作人员透露,调解过程中重点强调了三点:
- 规则公示:商家需在店内显著位置明确续面规则,避免因信息不对称引发纠纷;
- 沟通方式:双方在争议发生时应保持理性,避免情绪化对抗;
- 权益边界:消费者应合理行使权利,商家也需尊重顾客评价权。
行业反思:善意规则如何避免“双输”结局?
这起事件为餐饮行业提供了深刻教训。近年来,从“自助餐浪费押金”到“共享单车禁停区”,商家在释放善意的同时,往往因规则漏洞陷入被动。中国烹饪协会专家分析称:“免费续面、无限量供应等促销手段,本质是通过让利吸引客流,但必须设定合理边界。例如,可明确‘续面仅限点单人使用’或‘儿童加面需支付成本价’,既能保障公平性,也能避免善意被滥用。”
对于消费者而言,这起事件同样是一面镜子。法律人士提醒,享受商家优惠时需秉持“合理利用”原则,脱离规则的过度索取不仅可能损害自身权益,还会破坏商业生态的可持续性。“当每个顾客都试图钻规则漏洞时,最终的结果可能是商家取消所有优惠,所有人都将为此买单。”
结语:一碗面里的社会温度
从剑拔弩张到握手言和,“续面事件”的落幕并非简单的“谁对谁错”,而是商业规则与消费善意达成新平衡的起点。当商家学会用更清晰的规则传递善意,当消费者懂得用更理性的方式维护权益,类似的争议或许会越来越少。毕竟,无论是13元一碗的饸饹面,还是140.58元的总消费,承载的不仅是果腹之需,更是一份需要双方共同呵护的社会温度。
版权声明:网站作为信息内容发布平台,不代表本网站立场,不承担任何经济和法律责任。文章内容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