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日“出伏” 我国中东部高温仍将持续,多地体感温度超40℃
高温“加码”:多地气温冲顶40℃
根据气象卫星监测,8月17日至18日,湖北、浙江、江西、安徽等地气温普遍超过35℃,其中湖北恩施北部、宜昌、武汉,以及湖南北部、江西北部等地局地气温达39℃以上。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指出,未来三天,受副热带高压与大陆高压“双高压”叠加影响,四川盆地、重庆、湖北、湖南北部、江西北部等地将成为高温核心区,局地最高气温可能突破40℃。例如,重庆、武汉等城市未来一周高温日数或达7天,重庆局部地区最高气温甚至可能冲击43℃,刷新今年以来气温极值。
体感温度方面,由于空气湿度大,黄淮至长江流域多地午后体感温度将超过40℃,四川盆地、湖北、河南等地部分地区体感温度可达45℃左右。气象专家提醒,高温叠加高湿易引发中暑、热射病等健康风险,公众需避免高温时段外出,户外工作者需定时休息并补充水分。
高温成因:副热带高压“顽固”盘踞
此次高温过程的主因是副热带高压异常强盛且位置稳定。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贾小龙分析,8月以来,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与伊朗高压、大陆高压连成一片,形成横跨亚欧大陆的“高压坝”,导致冷空气难以南下,同时偏南风将海洋水汽源源不断输送至中东部地区,加剧了闷热感。
此外,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极端高温事件频发。世界气象组织(WMO)最新报告显示,2024年至2025年,全球海洋表面温度连续14个月创历史新高,热浪向陆地传导的强度和持续时间显著增强,我国中东部地区的高温天气正是这一趋势的体现。
区域差异:北方降水频繁,南方“烤验”升级
与南方高温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北方地区将迎来新一轮降水过程。中央气象台预报,8月18日至20日,内蒙古中东部、华北、东北地区、山东北部等地部分地区有中到大雨,局地暴雨,并伴有短时强降水、雷暴大风等强对流天气。例如,河北东部、辽宁东南部、广东沿海等地累计降水量可达100至180毫米,需防范山洪、泥石流等次生灾害。
而在南方,高温不仅范围扩大,强度也进一步升级。未来十天,江南中北部、江淮、江汉东部、黄淮等地高温日数将达5至8天,日最高气温普遍在35至38℃之间。气象部门建议,南方地区需加强电力调度,保障能源供应,同时提醒公众注意防暑降温,避免长时间户外活动。
应对建议:科学防暑,警惕“隐形杀手”
面对持续高温,公众需采取科学防护措施:
- 减少外出:高温时段(10时至16时)尽量避免户外活动,尤其是老人、儿童及慢性病患者。
- 补充水分:少量多次饮用淡盐水或含电解质饮料,避免饮用含酒精或高糖饮品。
- 穿着透气:选择浅色、宽松、透气的衣物,佩戴遮阳帽、太阳镜,使用防晒霜。
- 关注特殊人群:独居老人、快递员、环卫工人等需重点关注,社区可设立临时纳凉点。
- 防范火灾:高温天气下,电器设备易过热引发火灾,需定期检查线路,避免超负荷用电。
未来展望:高温何时缓解?
根据中央气象台中期预报,8月25日前后,随着北方冷空气南下,中东部高温范围将有所缩小,但四川盆地、重庆等地高温仍将持续至8月底。气象部门将持续监测天气变化,及时发布预警信息,提醒公众做好长期防暑准备。
结语
明日“出伏”虽至,但高温“烤验”未歇。在这场与酷暑的持久战中,科学防护、合理应对是关键。让我们共同关注天气变化,守护健康与安全,平稳度过这个炎热的夏天。
版权声明:网站作为信息内容发布平台,不代表本网站立场,不承担任何经济和法律责任。文章内容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