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妖股”寒武纪-U单日飙涨13%:AI芯片“国产替代”狂潮下的资本盛宴与风险警示
国产替代逻辑:从“技术封锁”到“算力突围”
寒武纪的暴涨,直接受益于全球AI芯片格局的剧变。2025年,美国对华芯片出口管制持续升级,英伟达H20等特供版芯片因存在“追踪定位”“远程关闭”等技术后门,被国家网信办约谈并要求提交安全证明,导致其在中国市场的销售受阻。与此同时,国产AI芯片厂商迎来历史性机遇:
- 寒武纪:作为国内唯一具备云端AI芯片量产能力的企业,其思元系列芯片已广泛应用于互联网、运营商、金融等领域,2025年一季度营收同比暴增4230%,净利润达3.55亿元,首次扭亏为盈。公司存货余额高达27.55亿元,预付款项增至9.73亿元,显示其正积极备货以应对订单激增。
- 华为昇腾:2025年6月发布的CloudMatrix384 AI超节点,算力提升至300pFLOPS,支持384个专家并行推理,效率较英伟达H100提升4倍,成为国产大模型训练的首选方案。
- 摩尔线程、沐曦:两家企业于6月提交科创板IPO申请,计划募资合计超160亿元,加速GPU研发及市场拓展,进一步挤压英伟达市场份额。
招商证券研报指出,在英伟达芯片受限、国产大模型(如DeepSeek)密集发布的背景下,国内算力需求缺口超80万张H20芯片,寒武纪等厂商有望实现“量价齐升”。
资本狂欢:从“20cm涨停”到“千元股神话”
寒武纪的股价表现堪称“妖股”典范:
- 8月12日:单日20%涨停,市值单日增长近600亿元至3551亿元,超越海光信息成为A股芯片设计板块市值第二。
- 8月19日:股价突破1000元大关,成为继贵州茅台之后的第二只千元股,总市值超4000亿元。
- 8月22日:盘中再涨13%,成交额超120亿元,主力资金净流入达35亿元。
资金博弈激烈背后,是市场对“国产替代”的强烈预期。天风证券分析称,寒武纪的暴涨源于三大逻辑:
- 业绩反转:一季度扭亏为盈,存货与预付款项双增长,验证下游需求景气度;
- 政策催化:国家对半导体产业的扶持政策接连出台,提升市场信心;
- 定增预期:公司定增募资总额下修至39.9亿元,股权稀释减少,顺利完成概率提升。
然而,狂热中亦现隐忧。寒武纪多次在互动平台辟谣“供应链载板订单”“300亿收入预测”等市场传闻,并警告投资者勿轻信不实信息。此外,公司动态市盈率高达304倍,市净率72倍,远超行业平均水平,基金持仓数据显示,二季度机构已现“畏高”情绪,持股总数降至近两年低点。
风险警示:技术、生态与盈利的三重挑战
尽管寒武纪被视为“中国英伟达”,但其面临的挑战不容忽视:
- 技术差距:寒武纪芯片性能仍落后于英伟达H100,且生态建设滞后,客户迁移成本较高;
- 盈利持续性:公司历史盈利波动剧烈,2024年仍亏损4.52亿元,若二季度业绩不及预期,股价可能面临回调压力;
- 地缘政治风险:美国可能进一步升级对华芯片管制,影响供应链稳定性。
广发证券研报提醒,当前市场逻辑已从“故事信仰”转向“业绩博弈”,寒武纪需用持续增长的营收和利润证明其“千元股”的含金量。否则,这场资本狂欢可能重蹈2023年AI行情“暴涨暴跌”的覆辙。
结语:国产替代的“黄金时代”与“理性回归”
寒武纪的暴涨,是中国科技产业在外部压力下加速突围的缩影。从生物技术领域的“生好益”打破欧美垄断,到AI芯片领域的寒武纪、华为昇腾挑战英伟达,国产替代正从“概念”走向“现实”。然而,资本市场的狂热往往伴随非理性风险,投资者需警惕“业绩杀”与“估值泡沫”。
正如深度科技研究院院长张孝荣所言:“寒武纪的未来,取决于其能否在技术突破、生态建设与盈利增长之间找到平衡点。”在这场关乎中国科技自主权的战役中,寒武纪的每一步,都将牵动全球AI芯片市场的神经。
版权声明:网站作为信息内容发布平台,不代表本网站立场,不承担任何经济和法律责任。文章内容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及时删除。。